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北魏前期徭役问题初探》①一文中,着重讨论了北魏前期徭役之征从落后、原始的状态走向制度化的趋势,强调了对州郡百姓征役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现在接着来谈自孝文帝改革以来的北朝徭役制度和徭役之征的轻重问题。 一、孝文帝改革以来北朝诸政权关于徭役的条令 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始行均田制,接着于下一年又颁行了三长制和改革赋役制度。关于改革租调问题,我已撰《略论北魏孝文帝以来的租调制度》一文②。这里就谈孝文帝太和改制中所涉及的摇役问题。《魏书》卷110 《食货志》云:  相似文献   

2.
明代纲银法     
纲银法,是明代赋役制度史上一种征派徭役折色的办法,主要行于福建,它是对里甲正役的重大改革,并由此成为一条鞭法的先导之一。明代这一重要的徭役制度,由于后来屡经变革,若干重要方面已经混淆不清,迄今尚未见专文考述,而在提及纲银法的一些著作中,均已失其本来面目。因此,笔者不揣谫陋,试作探究。  相似文献   

3.
一、明代免除徭役的条件和专业役户的优免 在明代,人们要免除徭役负担,除了用非法的流亡方式逃避之外,就只有具备免除徭役的合法权利。徭役本来就不是人人都必需服役,一向都有免除徭役负担特权的人。最早免除徭役的记载,见之于《周礼》,叫“施舍”,秦汉以后,叫“复除”,到明代则叫“优免”。照《周礼》记载,小司徒主管徭役的“施舍”即免除,乡师、乡大夫根据应该服役和免役的标准分别编定承充徭役和免除徭役的册籍:“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募,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书。”这里所讲的服役和免役的原则或基本精神,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将它们继承下来,一直到明代还是这样。 《周官》规定的上述免役办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根据生理的或身体的条件而规定的免除;第二种是根据人们的社会经济条件而规定的免除。第二种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负担有专业徭役而将一般的徭役负担免除;另一类是对于具有特殊身分、地位和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役制很复杂。《明史·食货志》是这样记载的: “役曰里甲、曰均徭、曰杂泛,凡三等。以户计曰甲役,以丁计曰徭役,上命非时曰杂泛。皆有力役,有雇役。府州县验册,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其力”; “役法定于洪武元年。田一顷,出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黄册成,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以上、中、下户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色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日均徭,他杂役曰杂泛”。  相似文献   

5.
黄册制度是有关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它的起始,一般多据清修《明史》所言,持洪武十四年(138年)说,似成定论。然而,在明人的有关记载和契约文书之中,提及黄册是以洪武四年(1371年)为始的。明代黄册制度之起源,实应追溯到洪武初年实行的小黄册之法和户帖制度。一黄册名称由来明代户籍与赋役的基本册籍,何以称之为“黄册”?《明史·食货志》说:“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了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政策调控期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及其形成因素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政策调控期房地产业财务风险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一系列问题拟定出了系统的应对策略,从而确保政策调控期房地产业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在当前的政策改革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公司要实现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就需要提高自身应对策略及财务管理水平,重心应多放在财务风险应对的能力上.针对正在政策调控下的房地产公司所存在的一系列弊端,本文通过多方面数据研究,对政策调控期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关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与赋役改革,国内学界与日本学界已对制度总体、摊丁入亩、均田均役、图甲变动、户籍重建、赋役册籍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清前期赋役问题的研究不但脱离了明清并论的附庸地位,且研究视野日益扩大。对相关成果的梳理既有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可指明日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西夏春季修渠徭役出工日数从5日至40日不等,这不仅与西夏计田出役的徭役科派制度有关,同时也和西夏每年一交之租税簿册的编制与呈递过程有关。这种税账内容不仅包含赋税数据,还有徭役日数,税账在下一年的二三月递交中央,中央根据此账制定春季修渠、科派徭役事宜。同时,春天修渠“百伕免一伕”的纳椽免役制中,“百伕”和西夏迁溜掌百户的籍帐制度有关。西夏税账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用途不一的文书,但相互间联系紧密。西夏除了独有的民族籍帐制度与唐宋有所不同外,也继承了两税法以来以土地为中心的中原籍帐制度这一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赋役黄册制度 ,因外国白银的输入而产生一条鞭法的改革 ,使政府统治农村社会的模式 ,由束缚人身的户役制度走向摊丁入地的货币税制度。但是 ,在商业方面 ,明朝政府以里甲制控制商人的模式 ,不单没有因为白银的涌入而放松 ,反而有所强化。京师各仓场库局的商人 ,和盐政开中法下的边商内商 ,都如同里甲制下的百姓—样 ,被政府以户口登记的形式束缚人身 ,强制服役。而万历四十五年 (1 61 7)在两淮盐政制度中形成的纲法组织 ,和定期编审户口、制定徭役的里甲制 ,在理念上和操作上 ,也无分别 ,因此 ,纲法可以说是里甲制在商业上的实践 ,是商业里甲制。  相似文献   

10.
施振萍 《经济论坛》2014,(1):113-115
"营改增"的实施从制度上解决了我国原来营业税制下的重复征税问题,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文根据"营改增"的具体规定,分析了这一税制改革对我国外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税负、业务、竞争力、外部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外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两宋期间,乡役制度在"稽古行道"的外在口号下"随时立法"①,以致前后不但有役名上的反复和叠压,也有差役、募役和名募实差等差派方式的变化.究其原因是朝廷不重视制度的彻底改革,更是与两宋州县财政运转状况以及乡间富民形势户应对帝国法制以维护私家利益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刘晓宏 《财经研究》2004,30(9):124-134
文章从风险资本价格机制的研究角度,依据契约理论提出了风险资本契约价格概念,并进一步探讨了风险资本市场均衡过程中价格的微观作用机制(价格从非均衡趋向均衡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博弈)和宏观作用机制(不同均衡价格水平下,市场总收益的变动趋势).为参与主体面临市场现行价格采取主动应对策略及政府面对市场不同博弈状态制定旨在提高市场总体收益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政策制定了具体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3.
明代徭役制度极其复杂,史书记载含混不清。如《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 “役法定於洪武元年,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 曰均工夫。……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以上中下户为三等,五岁均役,十岁一更造。一岁中诸色杂目,应役者编第均之,银力从所便,曰均徭。他杂役曰杂泛。” 这段话容易使人理解作:洪武元年制定的役法,就是均工夫。迨黄册编成,役才分成三类:里甲、均徭和杂泛。如此概括明初徭役制度,显然欠精确。第一,均徭法创行于正统年间。洪武十四年黄册编成后一段时间,均徭法尚未出现。第二,杂役和均工夫同时建立,并非前者出现於后者消失之后,而且杂役、均工夫、黄册、里甲、户等之间的关系也较复杂。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上述二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议“庸” 输庸代役的规定,在唐朝赋役中曾作为一项制度肯定下来,对此,治史者多从“减轻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徭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着眼,认为它能使农民较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依照农时进行生产,所以它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变化,给予较高的评价。对此,本文以为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唐朝的赋役制度,在两税法改革之前,主要以租庸调为主,但也还存在着地税、户税及各种工商杂税。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本文只将租庸调作为唐朝前期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其它各种税收暂且不论。 建立在均田制上的赋役制度,就我们现在所知,共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个朝代的五种制度。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指实物或货币)看,北魏、北齐、北周和隋都只有租调两项。而唐朝因为规定了可以输庸代役,则财政收入由租调两项一变而为租庸调三项。无疑,就财政收入而言,唐朝的来源比北魏、北齐、北周、隋要有利得多。从唐朝政府来说,规定输庸代役,并非为了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而是另有所图。  相似文献   

15.
徭役。即古史上所谓力役之征,是最高权力机关的封建政府向农民榨取的“无酬剩余劳动”。秦汉时,它包括兵役、劳役及其它杂役。西汉封建王朝的力役之征,名目繁多,办法严苛,其繁重远重于租赋。 在封建社会里,徭役普遍存在。西汉也是如此,广大劳动者身上的兵役、劳役负担相当重。 汉代徭役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劳役负担往往比兵役负担更沉重。一般地说,西汉的兵役承秦制,但也有不同:一是服役年龄逐步增大。景帝二年前,应是十七岁始傅。据秦简《编年纪》载,秦昭王四十五年“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在“今元年”,即秦始皇元年“喜傅”,正好十七年。汉初因战争频繁,也只好承秦制。刘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就是证明。到了景帝二年,经济恢复,战事减  相似文献   

16.
赋税和徭役,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赖以生存、运行的重要经济支柱,是统治者对广农民和一般平民进行剥削的主要经济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调节其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去年(即1984),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剑夫先生的大著《秦汉赋役制度考略》,读后颇有收益,谨向学界、读者作一推荐。 (一) 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封建统治政权的兴衰关系十分密切。秦汉统治者如何对人民进行剥削?为什么轻徭薄赋能提高农民积极性;能促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聚敛无度,徭役无期,则又每每造成民众怨声载道,以至山穷水尽,国无宁日?作者力图以详尽材料说明之,对每个朝代某种具体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统治政权的兴起、发展、上升、衰亡之间的联系,从纵的方面作了比较详  相似文献   

17.
佐飞  张尧 《技术经济》2014,(6):67-71,89
针对已有的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方法对不同项目风险间的关联作用考虑不足的缺点,构建了考虑风险关联作用的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模型。该模型以风险应对效果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项目风险的期望损失、不同风险间的关联作用以及风险应对预算等因素,通过求解优化模型确定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集合。最后,运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一条鞭法”的要点和积极意义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明史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  相似文献   

19.
开元、天宝时期役法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输庸代役广泛实行;色役折纳资课盛行;雇役普遍实行;府兵制解体,征兵制改为募兵制。盛唐役法变化使劳动者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繁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又推动了徭役折纳及政府和雇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供应链风险偏好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往学者在研究供应链协调策略时多考虑供应链成员是风险中性的情形,较少考虑当供应链成员为风险追逐或风险厌恶的情形。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模型,双方构成了一个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供应商为领导者,零售商为追随者。并假设该供应链模型在随机市场需求条件下,采用供应链补偿策略及回购契约进行协调。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当供应链有一方是风险追逐而另一方是风险中性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策略,并将结论与供应链双方均为风险中性条件下的协调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得出了不同风险偏好组合备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协调策略。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供应链成员的风险偏好如何,当供应商将订货补偿策略与回购契约一起使用时,可以在保持回购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达到供应链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