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从十二大到十五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强调的主旋律,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十七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从涉及的领域来看,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  相似文献   

3.
童建中 《浙江经济》2004,(11):18-19
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把城市和农村的“两个资源”(人力资源、生态资源)一起开发,“两个结构”(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一起调整,“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建设,“两个收入”(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一起增长,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能够保证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环境,并为生活在高度现代化和物质文明中的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便捷度和舒度度最大的空间,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诸多专家学者在描述未来的城市和人居环境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新世纪的城市应该是生态城市。为了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的物质载体即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特别是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应该反映生态的思想,成为生态型建筑,未来的城市不仅表现在交通四通八达,出行便捷安全。网络化的供水,供气,供热,排水体系;均匀布置的公署,绿地,林带,水系等生态绿化系统;城市垃圾,城市污水,城市粉尘废气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并纳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大循环得以重复利用。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能够保证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环境,并为生活在高度现代化和物质文明中的城市居民提供最大的生活便捷度和舒适度。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08,(2):18-19
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概念,  相似文献   

6.
邵帅  刘丽雯 《改革》2023,(2):75-92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但鲜有文献对其具体实施效果予以关注。将2004—2018年国家主要流域水质监测站点的周观测数据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数据相匹配,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借此对中国水污染治理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主要表征的水环境质量,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异质性分析表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水污染治理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较高、水资源禀赋较低的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环境治理投资效应和公众环境关注度效应四个作用渠道改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指出生态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前提条件;物质文明建设,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迅捷而巨大的变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令世界震惊,然而看到这了不起的成就的同时,是令人遗憾的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面临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历史即将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建设生态城市,不仅是保护和改善全国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聚集。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就赋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随着城市的扩张,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产业资源集中的需求,城市综合体出现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陈平 《广西经济》2001,(C00):12-13
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旅游、信息的中心,是反映一个地方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和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水平的形象“窗口”。搞好城市建设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利益效益。①城市是国有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城市及其环境建设产生的宏观效益能够给布局其间的各种经济成份带来直接和间接的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发展。②搞好城市建设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赢得大宗投资、长远投资和战略性投资的重要条件。③城市建设既可以直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又可以在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未来发展的潜在效益。  相似文献   

11.
葛云飞 《魅力中国》2010,(31):25-26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屋顶绿化成为拓展空间绿化的重要形式,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的环境有着生态的、经济的重要意义。现在对屋顶绿化工程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今日重庆》2008,(4):30-31
2007年的金秋10月,“生态文明”这个词汇首次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3.
工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东 《上海经济研究》2007,(1):98-100,112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与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工业生态化的提出对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我们对传统工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加以反思,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工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模式.是对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总结而形成的理论图式,它刻画了生态城市现有和应有的基本特征,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比较了中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生态城市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原则,并提出了当代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人类高效率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是社会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城市,使生产要素在城市更高度地聚集,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杨利 《魅力中国》2012,(29):86-88
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城市湿地公园、南洞庭湖国际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在分析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对其生态保护功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主要有调蓄洪水,改善局地气候;控制水质,净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生态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吕术龙 《东北之窗》2010,(19):25-27
城市的最高荣誉 文明城是城市的最高荣誉。文明城市是指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反映我国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一个城市最引人注目、让人流连忘返的,就是城市景观。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在塑造城市崭新姿态与风采的过程中,成都要实现建设中国西部最佳人居环境城市这一目标,就必须洞悉和珍视城市传统景观,保护好富含文化韵味的传统建筑和街区,打造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9.
论生态文明伦理观下生态农庄规划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庆涛 《乡镇经济》2008,24(5):46-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农庄旅游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满足身心愉悦的新型旅游方式,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农庄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硬件保证。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源对甘肃人文生态的影响●刘安诚人类不仅仅生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也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人文生态系统之中。在人文生态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人,特别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素质。一般认为,人力资源因素应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等四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