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法制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武发布,课题组分别调研了中国境内的国企、民企、外企的百强企业,从商业贿赂制度、产品合格率、社保健康培训、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都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课题组分别调研了中国境内的国企、民企、外企的百强企业,结果显示,在被评价的300家企业中,按百分制考评,所有企业平均得分不到20分。有近七成企业  相似文献   

3.
朴胜虎 《中外管理》2007,(12):72-76
现在,外企已经占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如果单从商贸方面看,外企甚至超过了60%。因此,外企在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外企又非常重要。在2004到2005年间,据EIU(经济学家智库)调查显示:35%的外企从中国获取了超过5%的营业额,到2010年,35%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超过60%  相似文献   

4.
稳定混合所有制改革事关改革大方向和社会 当前中国国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种种争议,反映出人们担心主要引进私企、外企的改革思路,能否实现中央扩大国资功能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目标。许多人担心西方跨国公司盯上了中石油、中石化,企图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机会进军中国市场,改变国企优先服务社会的目标转而为跨国资本服务。从委内瑞拉国有石油公司数十年来改革的曲折经历,人们就可以看出民众的这种担瞳牛不是杞人优天。  相似文献   

5.
外企平常心     
晓荷 《中国企业家》2011,(15):16-16
看了颇有感慨。从我大学刚毕业时,所有毕业生对外企趋之若骛、顶礼膜拜,到如今为了公务员国企的机会,放弃外企offer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能深深感受到外企在中国的光环正慢慢消退。正说明中国市场环境在走向成熟,中国企业在逐步壮大。  相似文献   

6.
我本人有近20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验。我将20年前的外企称为“老式外企”,因为当时大多数外企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都没能实现本土化。当时的外企基本上没有实现本土化的可能性。因为当时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中国人长期受计划经济的熏陶,无法理解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与外国人很难沟通。  相似文献   

7.
20多年过去了,在华外企的工资水平有了明显上升。尤其在大城市,这种上升更加引人注目。外企持续上升的工资水平不仅拉动了中国整体工资水平上升,而且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工资水平的差距。了解外企工资水平的变化及因此导致的行为变化,有助于中国本土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简析外企在华失败原因,并对破解外企进驻中国失败的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外企是催生中国巨变的重要因素。如今回顾改革开放30年,外企又是重要的亲历者。近日,笔者有机会采访到刚刚当选全国妇联执委的郑李锦芬,听她盘点安利公司一段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休戚与共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捕风捉影     
, 《人力资源》2012,(12):94
国企社会责任最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1 2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蓝皮书》指出,201 0年以来,国企、民企和外企三类性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与201 1年相比,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年度增幅最大。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时代》2010,(4):16-16
相较于其他企业,外企为了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留住人才激励员工,除了富有竞争力的工资之外,完善的福利计划也是外企重要的人力资源战略。尽管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待遇要根据具体企业的效益而定,但外企的国际身份,基本代表了其背后所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的大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民企三十年成长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部分民营企业在艰难中稳步前行。一方面凭借自身在机制、体制上的优势,同国企进行竞争;另一方面,又利用中国的特殊环境,与当时进入到中国的外企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之中,不断了解外企的运作模式、不断学习市场和管理的规范,这一阶段,为民营企业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时代》2006,(1):I0001-I0006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由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投资,是经上海市工商局批准,为外商投资企业及外国企业办事机构、国内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人事档案、人才派遣、人力资源代理、咨询服务,为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人员提供家庭劳务服务等的独立法人公司。  相似文献   

14.
诗涵 《企业文化》2009,(8):43-44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外企进驻中国市场,这些“外来的媳妇”能适应中国市场的“婆家”吗?  相似文献   

15.
老总声音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瑞敏 用“三自”对待“三外” 中国经济发展,“三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外资、外企、外贸起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今天要在“三外”环境下竞争,而不是排斥“三外”。不能排斥外资,只是说外资可以打到中国来,我也可以到外国去,成为外国的外资;不能排斥外企,要跟外企同台竞争;不能说外贸顺差太大,就把外贸压下来,应该在外贸出口的高科技部分占重大份额。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外企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本文提出了加强外企党建工作需要坚持“三个结合”的新思路,即外企党组织要坚持政治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外企党员要坚持利益性与先锋性相结合,外企要坚持盈利性与公益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四海 《英才》2006,(2):51-53
上世纪80年代初,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当时的外企远没有现在这么光鲜,没有顶级写字楼里的办公场地,也没有完备的组织机构。但仍有一批怀着各种理想或目的的人进入了外企,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成为跨国公司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18.
趋势     
《英才》2010,(8):22-22
外企在中国并非最快30年来,中国对于外资的热情有目共睹。于是,很多人认为,外资公司在中国办事,只会遭遇方便之门大开。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全球各地的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新商机。时至今日,虽然大部分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但随着跨国企业建立并实施其发展战略,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困扰在华外企的首要问题,同时人才的保有也成为外企登陆中国市场的关键成功要素之一。可见,不管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在世界第四大经济主体—中国市场,人才管理仍然是跨国企业必须面临的首要挑战。  相似文献   

20.
杨敏 《经营者》2011,(21):18-18
贵刊封面故事《拨乱反正》分析了政府、国企、民企、外企和市场五种力量对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影响。仔细读来便可以发现,国企、民企和外企三种力量对中国汽车业的作用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但各级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以及政治传统关照下制定的种种政策、条款才是造成现在局面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