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展望2007年,"石油"依然是全球政治经济领域最抢眼的热点之一. 放眼国际,大国经济形势呈现多种走向,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进一步复杂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能源合作、保障本国和地区能源安全成为影响各国政策调整和地区事务的重要因素;淡化冲突、矛盾,寻求政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成为各国博弈的共识;资源富国强调本国利益,加大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一种趋势;国际油价的起起落落将承载更多的政治、经济内涵,油价依旧会成为新的一年中最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到11月底布伦特油价已跌至70美元/桶附近。国际油价走势被称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油价涨跌历来是一把双刃剑。油价下挫有助于原油消费国降低成本、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但对于原油输出国而言,油价下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和财政面临巨大风险;对于石油企业及从业者而言,他们是油价冲击波的直接担当者,油价走势更是其生产经营的生命线。面对低油价来袭,各国石油公司均在谋划采取何种救赎和战略管理应对之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存在的经济风险主要在于:进口国过于集中于中东,战争和局势动荡时常威胁着进口石油的正常供应;政治不平等因素,使我国在获取国际石油资源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国际上的政治阻挠;我国与主要的石油生产国相距遥远,尤其必径马六甲海峡,对进口石油运输形成威胁;高企的国际油价牵制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正视这些风险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效地改善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扩大境外勘查,完善资源企业出境的管理机制,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投资氛围;积极鼓励本国企业境外合作、收购。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经历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伊拉克战争等冲击后,开始缓步进入复苏期。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趋好,主要表现在:2005年经济增长好于上年,2004年将好于2003年;美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经济形势转好,欧元区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总体向好,亚洲有望再次成为“增长极”。此外,世界贸易与投资恢复增长,活力渐显;股市与汇市调整加速,波动加剧;国际能源竞争激烈,油价稳中趋降。俄罗斯和中东能源市场加速开放,“能源商机”会使其引资能力增强。影响未来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主要是:俄罗斯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战略卖家;伊拉克石油生产正在恢复:西非、中亚等新产油地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油价长期趋势的研究表明,由于石油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石油利益分配格局在形成之后一般会保持相对稳定,石油价格涨跌都是在这一既定的分配格局下实现的,以利益分配为基准在一定区间内上下浮动。在既定的浮动区间内,从总体上来看,油价的高低取决于市场博弈的结果。一旦突破这一理论边界,就意味着既有的分配格局被打破,表明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石油利益怎样重新分配,取决于国家实力和国际政治格局。所以,石油价格不可能长期呈现急剧上涨的趋势,短期内的波动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是一种常态。  相似文献   

6.
2012年,国际石油市场宽松的供需基本面不支撑油价走高,但地缘政治和市场投机局部炒高油价,导致国际油价总体呈一涨、二跌、三反弹、四回落的起伏走势,布伦特原油年均价略高于2011年,达到111.58美元/桶,再创历史新高。展望2013年,国际石油市场充斥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综合判断,一方面世界石油供需形势相对宽松,不支撑油价走高;另一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大幅提高全球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市场预期,引发市场投机,助推国际油价短期上升,加之伊朗问题、欧债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局势等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后续发展将增大国际油价的变数。  相似文献   

7.
供需矛盾、美元疲软支撑高位油价;油价过百,继续上涨动力不足;投机基金对油价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国际炒家有可能运作一轮油价挤空行情。  相似文献   

8.
国际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依赖性的不断增强和国内能源市场化的推进。国际油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同时还分析了国内能源定价的非市场化行为对于国际油价波及国内经济这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油价短期波动将对国内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内能源政府定价行为在短期内确实减缓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与短期影响相比,国际油价的长期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石油成为现代工业及生活方式的基础原料和主要能源;其资源不可再生性和美元结算的贸易方式赋予了石油政治和金融属性。供需、金融、政治、投机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油价的不同走势。根据国际原油市场及国际政治经济大数据分析,国际油价跟随供需状况、金融政治形势、投机状况存在周期性走势;2014年,供需趋于过剩,美元进入加息期,原油投机进入收缩期,国际油价进入回落期。  相似文献   

10.
国际油市2004: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石油市场在世界经济快速复苏、国际地缘政治局势持续恶化,以及“世纪灾难”印度洋大海啸对南亚数国的肆虐中度过了不平静的2004年。世界地域性的石油政治、经济利益争夺共同作用的结果。造就了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极度紧张。油价大幅波动飚升的动荡局面,并将由此影响来来的市场走势和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11.
对油价预测的几点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了1999年3月国际油价“大转弯”的台前幕后。指出油价预测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必须同时考虑政治和其他因素,结合石油工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的特点,进行综合预测。从今后一段时间内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油价前景来看:1.欧佩克的限产活动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仍是决定未来国际油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2.国际油价不断大幅度波动和实际价格逐步下降的趋势将继续存在和发展;3.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市场内的竞争将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季度数据,引入非对称协整模型,考察国际油价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并鉴于油价波动对不发达经济体可能的冲击,还测度了油价的不确定性并探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短期来看,国际油价变化是国内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中国因素”对全球油价变化的影响尚不明显;(2)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对称协整关系,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大于油价下跌所产生的效应;(3)国际石油市场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导致油价波动在油价上涨时表现更加明显。油价不确定性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长期中则不会显著影响经济增长。以上结果意味着必须高度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加强油价波动预警与风险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一季度回颐:国际油价先抑后扬,布伦特价格相对平稳1月份国际油价承压下行。1月初至中旬,在众多利空因素交织作用下,国际油价承压下行。今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形势总体宽松,基本面不支撑油价上涨;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协议落实,缓解了地缘政治紧张局面。伊朗和利比亚原油产量恢复则进一步加剧供需宽松态势,国际油价承压。同时,1月份美联储开始正式缩减量化宽松货币(QE)规模,加上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乐观,市场对美联储进一步缩减QE的预期不断升温,国际油价下行压力较大。此外,投机者抛仓动力较强也对油价造成下行压力。  相似文献   

14.
8月份,由于美国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以及持续半年的利比亚内战几近结束等因素,加剧了市场对经济的担忧情绪,国际油价走势震荡下挫,但美国飓风的到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油市,临近月末油价企稳回升。本月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除了美国经济基本面和欧元区债务危机外,气候因素和地缘政治也须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5.
从1998年底至2001年12月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出了9.55美元/桶→35.30美元/桶→16.65美元/桶的冲高回落行情。“9.11”事件发生后,国际油价总体振荡下行。对油价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供求关系是油价走势的主导力量,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对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常常是能源市场的幕后操纵者,而欧佩克要想左右市场局势,必须有非欧佩克的合作与支持;不可忽视的因素还包括局部市场的严重失衡和投机者的炒作。2002年将是自1993年以来世界经济增幅最低的一年,预计第一、二季度世界石油需求量将比上年有所下降,下半年可望回升。美国在打击恐怖组织行动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对世界石油供应可能产生的影响。欧佩克产油国为保护自身的利益、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将继续采取适当的石油政策,加强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合作,维持生产国和消费国均能接受的合理价位。在2002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油价可能继续在20美元/桶左右维持大幅振荡的格局,随着下半年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季节性需求的增加和市场技术面的逐步调整到位,国际油价将走出稳步向上的行情。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与近期石油价格上涨不无关系,但中国需求并非国际油价高企的根源。因为中国只是国际油价的被动承受者。而不是积极影响者,国际油价主要爱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中国石油需求的增长对世界是机遇而非挑战。相反,要保证中国经济安全,核心内容是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国际链接     
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放慢;2005年世界经济存在5个未知数;海啸难挡亚洲经济增长对总体经济影响不大;国际权威机构:2005年原油市场供应紧张将缓解;“国际油价飙升”居2004年度十大经济新闻之首;全球进入利率上升周期。  相似文献   

18.
曾叱咤风云的欧佩克如今在掌控国际油价方面已稍嫌力不从心;俄罗斯却从十年前的萎靡不振恢复了显赫的国际地位,成为一个能源超级大国;今天的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在政治上的态度十分强硬……造成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如此巨变的是高油价,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占有。  相似文献   

19.
国际链接     
四大国际机构谨慎看好2006年全球经济;普京:俄罗斯应成为世界能源领导者;俄罗斯外长说俄希望与欧佩克深化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外汇储备突破4万亿美元;国际油价开始稳定 IEA停止投放战略油储;美联社2005美国商业新闻榜:油价攀高居首位;美国“超级”军费开支令人“毛骨悚然”;韩国2005年石油进口额将突破400亿美元;越南计划逐年减少石油进口.[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各国经济的运行情况看,持续高油价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开始逐渐显现.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不至于陷入衰退,但增速减慢几成定局.受其影响,全球原油需求增速减慢,预计2007年全球原油需求将比2006年增长126万~144万桶/日左右.相比之下,全球原油生产能力增长加速,仅非OPEC原油供给增长就将超过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长.为控制油价下降,OPEG需要进一步减产,这将导致剩余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因此,基本面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已开始转向.如果不发生重大的地缘政治冲突,预计2007年国际油价将回落到50~60美元/桶左右.如果发生明显的地缘政治冲突,并导致相关国家原油供给减少超过100万桶/日以上,预计2007年国际油价可能会达到65~70美元/桶.从总体上看,2007年国际油价上涨的可能性要低于下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