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新区》2011,(10):31-31
近年来,张江立足自主创新、把握发展趋势,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努力培育若干个具有高成长性和带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体现产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和先进性。目前,张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和文化创意、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发实力、企业集聚和产业规模,园区发展呈现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创新资源大量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科技服务业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并与其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应与科技服务业同步推进并联动发展。文章认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服务共享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资源,增强科技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与带动力;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增强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性。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才"和"自主关键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大核心要素,而产学研载体创新是培育这两大核心要素的"母机"和"加速器"。文章主要结合东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圈层中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阐述了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高校产学研合作载体创新对于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产业》2012,(12):34+37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瞄准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接轨社会和市场需求,坚持"产业牵引、创新驱动、科教支撑、政府促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利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政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做出了积极贡献。营造政策环境,加快科技  相似文献   

5.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总结归纳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开发、产业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创新体制改革、产业创新空间拓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通过全"面"的经济效应发挥来实现其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及产业发展周期,各发展实体努力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纷纷聚焦于对产业基础具有重构作用、对产业经济具有综合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基于经济效应解构的认识和新增长点培育的要求。我们亟须实施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战略,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效应,发现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马车",新兴产业就是"火车",两者所依赖的"路轨"不可相互替代。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不是渐进创新,而是跳跃式的创新。观念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出发点就是利用即将到来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洗牌效应,在一些我们有基础的阵地,借技术不成熟、产业垄断和商业模式未形成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本质旨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并由企业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乃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辽宁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企业逐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互助式发展,高新区和产业集群承载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稳步深化。辽宁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企业创新缺乏着力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强、产业、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强化企业底层设计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继承式发展,优化辽宁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区域联动式发展,将成为辽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杨萍 《改革与战略》2014,(12):125-127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局,上海张江高新区跨上了历史的新台阶,成为昂首于创新队伍前沿的急先锋与示范者.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张江将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11.
科技部近日发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  相似文献   

12.
广西在政策上、技术上、产业上具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越条件和基础。分析广西的实际,关键是科学选择产业领域,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并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途径,重点突破,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了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使命。但当前,战略新兴产业的某些行业也出现了无序竞争及产能过剩等一些问题。因此,支持和引导战略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积极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深刻认识战略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规律。战略新兴产业是创新驱动型产业,换句话说也是高技术产业,是技术不成熟的产业、技术在不断进步的产业。战略性新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时代契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又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山东要顺应产业革命趋势,以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打造高价值创新型产业链条。文章认为山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鲁西北、鲁中、半岛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仍存在布局分散、产业层次偏低、有效市场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引导产业整体协同、构建产业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措施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新区》2011,(10):3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弓1领带动作用的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宝鸡高新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面对国务院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要求,面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战略提升行动,  相似文献   

16.
魏焕东 《中国经贸》2014,(17):184-184
“十二五”期间,我国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将成为推动整个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巨大的发展前景,为开滦集团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新区》2011,(10):33-33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也明确要求举全市之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尽快形成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最重要载体和第一主导产业,发挥石家庄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建设河北省(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相似文献   

1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方式、组织形式与政策手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新的创新周期,如能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形成主导设计,将构建起我国新的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体系、创新模式、主导设计、产业规模、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处于孕育期或成长期。应根据不同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和产业关联度,制定综合规划,选择相应的科技投入方式、组织形式和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模式,必须根据其特点进行扶持与引导。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并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产品市场化引领能源产业的巨大变革,该产业在中国经历大起大落地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光伏产业所走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抓住式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构造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市场推广与政府引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研究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内的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发展状况和战略选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的研究十分少见。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通过分析产业的形成需求及基础条件.从而引申出产业的形成机制路径.同时以光伏产业的形成为例为区域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