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我国主要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森工林区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营发展方式成为必由之路.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明确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要向绿色经济结构模式进行转型,并提出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朱颖  吕洁华 《经济师》2011,(7):214-215
文章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年来的建设成效;并进一步分析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林区基础设施依然滞后、森工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仍未理顺、森工企业后续产业发展乏力;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天保二期工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态势分析法剖析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内部优势、劣势,所面对的外部机遇与威胁,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和森工国有林区林情,提出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开展碳汇项目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森林碳汇的研究及管理工作;优化树种结构;强化林地管理;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DEA法测量了东北国有林区83个国有森工企业的规模效率,并利用Panel-Data模型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国有森工企业的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DE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7年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6238,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从个体差异上看,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各年集中在该区间林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2%、78%、80%、75%、60%;从区域差异上看,东北国有林区规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兴安岭林区、吉林林区、内蒙古国有林区和黑龙江林区。Panel-Dat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五个因素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中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外部性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为负;五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市场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行为、产权因素和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在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所储藏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林木种类较多,因此研究森工林区的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是很有必要的。现本文就主要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资源质量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新背景下,以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为对象,运用2003~2014年林区多变量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主成分回归方程,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0.3467)对林区转型发展影响最显著;林业职工素质(0.0917)、多种经营比重(0.0784)及林业投资规模(0.1768)是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林区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0.0964)及人均GDP(-0.1938)对林区转型发展进程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继续加大林业投资规模及提高投资收益、改善林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各驱动因素协同发展等加快和保障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建设的角度入手,基于我国九大国有林区2003-2012年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国有林区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子系统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金融体系对国有林区第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最大,而对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林区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发展风险较大等问题。文章建议积极从金融支持方向和支持效率方面优化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8.
姜钰  韩微 《经济师》2012,7(2):54+56
国有林区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是其必然选择。文章对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和特征,进而提出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0,(2)
文章对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林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金短缺,投资不足、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合理规范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产者技术培训、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等方面提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改革和完善国有林区现行的林权制度在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林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本文通过现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避免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的思路和方法,保障林权所有者的收益权,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以此推动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6,(4)
运用ArcGIS及空间计量经济学软件GeoDa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98—2014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来揭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差异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并且根据经济差异情况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对造成的经济差异成因做分析研究,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有林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国有林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入重要转型期。文章通过对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性特征抽象,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目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存在依据。对研究和厘清当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尹晓宇  周妹  王冬雪  董桓维 《经济师》2013,(10):179-180
林下经济作为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后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新型林业经济形式,其发展备受学者的关注。文章通过整理分析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宏观统计数据、归纳总结林区现行扶持政策,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温根 《经济师》2001,(11):287-288
文章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林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通过对目前林区存在问题的分析 ,指出了国有林区今后发展的出路 ,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理顺运行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入手 ,着力强化收支预算、营林生产、森林资源和职工队伍四项管理 ,从而达到逐步建立林业两大体系 ,以此推动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有林区“两危”一直是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没有解决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问题,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其根源是计划经济遗留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政企分开。随着改革和发展,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和管理体制逐渐成为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3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明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方向。盛世兴林,这是广大林业工作者的幸事,也是历史赋予林业战线广大职工的伟大使命。为认真落实好《决定》,笔者结合在森工林区营林工作实践,对更新造林工作改革提一些初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三危"困境、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来展开。通过分析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系统性研究与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的欠缺,并据此提出了要以分工原理为基础,融合演化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分析国有林区经济系统变迁的机理,服务于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模型分析方法,从林业资金投入、人员投入、造林面积和涉林产值四个指标变量出发,动态分析了我国9个国有林区2003~2012年涉林产业数据。研究表明,我国国有林区是一个具有短期自适应性的动态系统。四个指标变量中,林业资金投入和造林面积的相互影响不明显,这说明现有林业金融支持对林区发展的贡献不显著。为了促进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增强国有林区金融支持效果,从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等角度提出我国国有林区生态系统金融支持体系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计算模型,测算了2012年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25个林业局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给出了系统耦合发展类型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划分了耦合发展类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小兴安岭国有林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的协调性整体偏低,且大多偏向生态主导型,这一评价结果为国有林区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提出了不同的耦合类型区实施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比如发展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延长传统的产业链条、加大新型替代产业的发展、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的内涵,从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及原则入手,从林户庭院式的微低碳循环模式、企业清洁生产式的小低碳循环模式、生态工业园区式的中低碳循环模式等四个方面设计了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模式,并从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多方参与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构建了运行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