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企业文化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文化的理解最为深刻。文化被他们理解为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道”,“道”的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路:人们修道路的根本目的是减少社会运输的成本;有了道路,就加快了社会物质流动和思想交流速度。“道”还有其他含义,例如还有“道理”的含义,文化的社会含义就在于此;社会有了道理,人们遵循道理进行社会活动,就可以降低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2.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践"仁"的方法和途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有机统一。"忠恕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合理内核,尤其对包容性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圣与外王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7,61(3):147-147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在《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虽语出于庄子,后世儒家却皆以此称述自己,把儒家追求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叫做“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4.
传统伦理中的“大学之道”思想对今天的企业家道德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纲领”指明了企业家道德建构的总方向,具体转化为复明既有的社会道德、“亲”员工和社会、构建企业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三个方面。“八条目”是企业家道德建构的具体环节,重点表现为企业家诚信、慎独、忠恕德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诚信,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思想极为丰富:孔子训导:民无信不立;孟子教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商鞅变法,以身作则,徙木为信……到  相似文献   

6.
张洪兴 《北方经贸》2010,(4):I0001-I0001
管仲曰:“定分止争”。苟子曾说:“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两位先哲深刻地阐述了建立制度才能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才能规范、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促成社会和谐的要义。  相似文献   

7.
王长胜 《商界》2008,(2):56-57
在《论语》第一篇第二章中,孔子最受尊重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自此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顺从文化,也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之一。但是,公司的出现,对该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犯上型”员工的存在。让每位老板爱恨交织。[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德鲁克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今后商业社会思想的一座丰碑,尽管世间已无德鲁克(1909-2005年)。本刊获悉德翁于11月11日辞世的消息后,即邀约国内外多位深研德鲁克学说有年的管理学者与本刊同仁一道,缅怀德翁,探讨德翁学说的精义及其对中国商业社会发展的启示。此次刊出的讨论整理分为“难以告别的德鲁克”、“管理与社会”、“德鲁克与中国”三个部分。如“管理与社会”部分的讨论者所指出,只通过“管理”的视角难以窥得德鲁克的思想世界的堂奥。德鲁克最为基础的思考在于他对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的冷静观察,他的论述往往作为经典的社会哲学论述被引用,他对现代管理之道的洞见决定于他对现代商业社会内在逻辑的深刻发现。“德鲁克与中国”部分则重点讨论了德鲁克的洞见对于中国人思考自己的问题有何启示,中国人应该如何理解德鲁克?我们希望走出人人都说德鲁克而鲜有了解者的怪圈,为中国商业思想界真正把握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的思想提供一个新的踏实基础。未来更可期待。  相似文献   

9.
段嘉玉 《中国市场》2007,(16):38-39
记者: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被首次完整提出。我们知道,孔子有“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作为孔子故乡曲阜市的市长,您对于这两个时代的两个概念,做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0.
红日当空照耀的景象,《易经》中称“火天大有”。其前“同人”的与人沟通、求同存异,走到了凝聚人心、合作共事、共同发展的地步,所以“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就是说:你的理想和主张符合社会需求和趋势,就是与群众同心同德,社会资源(人、财、物)就必然归向你,这就是“大有”卦展示的拥有伟大事业成功景象。  相似文献   

11.
率性之谓道     
“率性之谓道”说明了人性之善的真正来源,认为只要遵循着人的本性,按照中和的思想去待人处事,必然就是善的。  相似文献   

12.
纵观华夏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他的“仁爱”思想可谓宏阔精深,隽永透澈,代表了鲜明的东方传统伦理精神与独特的价值取向。这一宏大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及最终旨归,表明了孔子的“仁学”即“人学”。探究孔子的“人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以个体的道德修养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亲和关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孔子“和”思想解析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和”的观念,这一观念还可再上溯到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关于“气”的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而“气”之聚散、动静、阴阳的运动则“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1]并且古人已认识到,只有阴阳二气的和谐统一,自然万物才能正常、安定地存在和发展:“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2]而“气”是沟通人与物的中介,因此“气”的“和谐”说很自然的将人的生命引向与自然万物相通相应,相感相交的“和谐”发展模式之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论礼,要求人们对于“五味”、“五色”、“五声”的追求应该适度,“淫则昏乱,民失其性”,只有做到“哀乐不失,乃...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内在体现,在中国,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道”是核心之一,社会伦理上,我们崇尚道德,而道教的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所以,在古代,  相似文献   

14.
《财经界(学术)》2008,(11):120-121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隋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使济宁成为“水陆要冲,舟车云集之地”,也形成了融南汇北的特色文化,被称为“江北小苏州”、“运河之都”。近年来,济宁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一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济宁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15.
李玉萍 《财贸研究》2000,11(4):34-37
<正> 我国《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的问答体著作。集中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仁”和“礼”。“仁”是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在具体为人处事上,则表现为恭、宽、信、敏、智、勇、忠、恕、孝等诸多内容。“礼”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观念,是孔子一生的学问精华。孔子以“六艺”治世和教育学生,而“礼”则是六艺之道。《论语》20篇,尽管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  相似文献   

16.
<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讲:“中庸之道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讲的“中”就是无过,也无不及,所说的“庸”就是平常。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并且把它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即“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度于礼”、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道又是全书至关重要的一个词,从自然之道到社会之道再到人生之道,全书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哲学体系。本文主要从两方面来对道的思想进行一些理解和领悟并把先秦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和近代关于道的思想的理解做部分的穿插,力图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  相似文献   

18.
《商务周刊》2008,(18):46-46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经典中,早有和谐思想的萌芽。2500年前,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人与人之间注重诚信,讲求  相似文献   

19.
道家常说“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管理文化则强调根据“道”之原则,实行独到的管理之“本”。但是“道”是绝对“无为”的,而管理之“术”必须是“有为”的,看起来似乎有矛盾。这种“矛盾”,成为历来人们对道家思想和道家管理文化难以确切诠释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道家管理文化中关于“道”与“术”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道家管理文化要谛在于,通过“无为”的方式,取得“有为”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20.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13(5):30-31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老子》第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个“和”字就概括了万物依存的关系。《论语》:“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这里,“和”不仅是礼之所用,也是为政之道,秩序之美。《礼记&#183;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达到“中和”,则天地得正,万物得育,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说,“社会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到“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