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出发,运用区位商、就业弹性系数、空间基尼系数等指标探究超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规律,有以下几点:第一,超大城市服务业产值及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第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各超大城市专业化优势显著;第三,北京市和深圳市各区县的服务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扩散的特点。而针对我国超大型城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规划政策;扩大城市开放度,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性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城市空间的重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把西安市区划分为8个区段,以<西安黄页2008>中统计的6621个经济活动单位为主要样本,利用GIS技术对各个区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度、结构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形成的空间格局,揭示出西安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大区域集中、小区域分散,集中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最后探讨了西安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5.
张双喜 《数据》2013,(9):18-19
2012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890.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引领首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在发展中呈现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符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rugman专业化指数"等指标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视角揭示了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演化特征,并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地域分工的差异化程度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指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三个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地域分工模式符合中心地理论特点,呈现等级规模结构,而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地域分工相对分散,地方化程度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别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商业服务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差异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地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会将市场范围扩散到邻接城市,抑制邻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重  冯培英 《经济界》2006,(4):75-78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速度会超过制造业,即便是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也会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却相对滞后,出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腿长,一腿短”。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走势,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相似文献   

9.
魏小真 《数据》2013,(4):1-1
加快发展服务业,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目前全国上下的共识。对于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75%以上的首都北京来说,谁又是服务业的重要抓手?非金融业莫属。自2006年以来,金融业一直是北京服务业中的第一大行业。据统计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北京市GDP的比重为14.6%,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一。说金融业对首都经济发展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恰如其分。北京市早已认识到金融业的战略地位,2008年北京市出台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环渤海区域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主要考察对象,以从业人员为主要指标,分析了该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内部结构差异及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认为,近年来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布局呈现梯度化空间分布特征;服务产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集中于行政级别较高的中心城市。研究还发现,环渤海区域服务业存在城市之间服务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区位条件优越的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部分中心城市服务职能有待强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特点和城市的发展条件、遵循区别对待原则确定具体服务行业的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3.
We introduce a non-parametric microdata based test for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apply it to a single urban area. Our test employs establishment densities for specific industries, a population counterfactual, and a new correction for multiple hypothesis testing to determine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specialization across both places and industries. Results highlight patterns of specialization that are extremely varied, with downtown places specializing in a number of service sector industries, while suburban places specialize in both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ies.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ies are subject to more specialization than non-business service industries while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contains the lowest representation of industries with specialized places. Finally, we compare results for specialization with localization and show that both measure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y and place specific agglomerative forces.  相似文献   

14.
产业协同集聚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带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测度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度与城市专利质量水平,并实证检验了协同集聚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能提升城市专利质量水平。产业协同集聚是促进地区创新的空间前提条件。主要影响机制的探讨表明,知识外部性溢出与分工深化是导致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中介渠道,但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的中介提升机制尚不明晰。分地区看,相比于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更能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分行业看,制造业与金融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协同集聚所带来的城市专利质量提升效应更加明显。目前中国整体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是促进城市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Regional analysts and policy makers have long struggled with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ystems. Most efforts have focused on manufacturing even though the business services sector continues to gain importance as a source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provides rigorous analyses of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 of business services employment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iscusses some implications of regional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olicy. The analyses use chi-square goodness-of-fit tests and spatial statistics to examine regional structure. State-level employment data in ten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ies for two periods, 1977–1982 and 1982–1987, are used in the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employment growth vari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it does not exhibit consistent regional organization. Instead, growth is organized more around metropolitan complexes. The lack of regional organization suggests that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focus on the urban concentration of growth,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urban-rural linkages.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城市水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而服务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探讨推进城市水务服务绩效管理对改善城市民生、实现减排目标、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等的重要意义。SWOT分析表明,我国推进城市水务服务绩效管理具有绩效提升空间大、行业协调能力强、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多等优势,存在各城市水务服务的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绩效监管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绩效基础信息缺乏等劣势,面临水务市场化改革和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等重要机遇,需要应对相关法律和配套制度体系滞后和既得利益者的阻碍等挑战,进而提出从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完成和城市政府效能建设的角度,调动城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积极性,发挥行业管理的体制优势、培育水务绩效管理支持力量,建立健全绩效管理配套法规政策和支持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对西藏城市(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分析了西藏城镇化的历史和现状,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研究了青藏铁路对西藏城镇格局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大城镇、鼓励外来人口流入、发展国际贸易、建设配套公路体系和发展非农产业等促进西藏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应急避难场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其空间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效果。以徐州市为例,基于GIS的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五个指标分析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布局相对合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重叠率偏高;各组团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服务范围大致相当,服务人口的数量有较大差异;分区尺度上,居民接近应急避难场所的机会相对均等,需要调整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分区较少。相关结论可为徐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调整与优化及新建设施提供可靠的布局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行业分布视角,通过构建定量测度模型,分析了我国省域层面展览业的部门结构特征及其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省域展览业发展呈现规模与结构"错位脱节"状态,省域展览业行业部门分布集中程度差异明显,中西部地带行业部门结构明显优于东部;全国展览业在不同行业部门的区位熵呈现"农业>服务业>重工业>专项展览>轻工业"的递减规律,省域展览业在不同行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省域展览业地区相对专业化水平差异明显,全国存在三类展览业部门专业化阵容区域。最后从构筑特色展会品牌、延长展览产业发展链条、调控展览业空间布局、提升展览经济内涵质量四方面提出了我国展览业行业部门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utilizes a newly created index for colocalization to estimate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ithin a single urban area. Our new index directly incorporates the location of individual establishments while controlling for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AUP) in order to create this measure of spatial similarity between two industries. We estimate that proximity to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consumers as well as knowledge spillovers largely explain patterns of agglomeration. We find a smaller role for input–output linkages and consumption externalities for retail and consumer servic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