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流转对盘活农村经济,改变农业小农经营模式,形成适度规模经济,促进农民有效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土地确权对农户生产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现状,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农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南宁市马山县片联乡为例,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探索农户农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得出的结论为:有效组织保障的缺失、区域自然环境条件的落后、利益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本身的恋土情结等因素影响了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为此,应完善农地流转中介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户消费转型升级引发各方关注,但鲜有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探讨农地流转对农户消费的影响及其微观作用机理。文章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农地流转通过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和生计策略调整对农户消费的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农地流转对农户消费影响的社会资本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消费基尼系数总体呈缩窄趋势,但农地转出农户相比农地转入农户具有更高的人均消费支出及消费不均等程度;(2)农地流转能够影响农户关键自然资本改变和生计策略调整,从而显著提高农户消费水平,且参与农地流转农户相比未参与农地流转农户具有更高的消费动机;(3)社会资本在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过程中对农户消费存在微观中介效应,即社会资本越高的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概率越大,且能够通过提高农地转出户非农就业机会和扩大其多元化收入来源,间接提升农户消费水平。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背景下,应积极有序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地转出户非农就业,并强化农户社会资本建设,提高农户多元化收入,从而全面助推农村消费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农地融资流转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资源增值,激发农地潜力。文章通过对农地抵押、农地银行以及农地信托三种融资流转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农地融资流转对农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资金筹措、农业信贷、新型农民培养、就业、体制协调等产生积极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及一系列的效益约束因子。因此,应通过建立农地融资保证机制来促进农地融资流转的有序进行,保证农地融资流转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农业政策,但目标都是提升农业结构,进而促进农业发展,最后提高农民收入。农地制度改革始终是台湾地区农业改革中因应环境演变的核心议题。大陆家庭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动初期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也加速了城市建设发展。但此项制度不利于机械化、专业化大规模经营,农地破碎化严重,难以实现有效的农地抵押与农地买卖,更不利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建立土地经营权乃至所有权的流转机制,有效实现农地整理并确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全面构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村家庭承包制完善与创新的用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照“禀赋效应——认知幻觉——交易费用”的概念模型,通过一个修正的交易费用分析范式,拟揭示幻觉认知引发的交易费用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1)未转出农地农户的认知幻觉明显高于有转出行为的农户;(2)农户的保障幻觉、农地用途与增值幻觉均会显著增加农地流转中的交易成本;(3)农户对流转舍约的稳定性预期,能够有效促进农地的流转;(4)具有禀赋资本及扩展性能力幻觉的农户,能够改善其农地的转入行为.文章认为,发挥农户的比较优势,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形成农户农地经营的“退出”与“进入”机制,应该是农地政策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7.
农地股权化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一种农地流转方式。它将农地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并作为资本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按股权比例分配收益,兼顾了集体和农民的权益,也兼顾了经营中的效益和公平问题,对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地发展权基础,通过差值法测算了湖南省农地发展权价值。研究显示,农地发展权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远大于农地农业用途的价值。因此,在农地征收中应设定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从而使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樊哲银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6-118
文章认为,在实行小块农地经营的条件下,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并不能使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却会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用机械的固定成本,最终反过来阻滞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为使农业机械化的持续推行,必须实行农地的规模经营。而实行规模经营后,由于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数量增加,分摊到单位农产品上的成本下降,确实能解决农业机械化后所导致的固定成本上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地股份合作社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业明 《乡镇经济》2008,24(9):55-58
农地股份合作社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必须优先维护入社农民的土地权益,构建民主平等的内部治理机制,优先安排社员就业。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民增加纯农业收入的长效机制,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是现行农地制度变迁的重要成果,是农业合作社的高级形式。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赋予农地股份合作社以民事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地在农户与台商之间的合理流转,是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与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需要。本文首先对农户与台商的农地租赁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租赁价格与交易费用是影响农地租赁的主要因素,进而阐述了实际运作中影响农地租赁的其他因素,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地租赁流转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匡远配  彭云 《科学决策》2023,(9):124-137
农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探究农地流转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其背后发挥调节效应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2005-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抵押贷款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在此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农户长期投资尚未表现出显著性影响。因此,需稳步推进农地集中流转、因地制宜选择农业机械化模式、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深化农地金融改革和合理引导农户长期投资,从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霞 《新疆财经》2014,(3):27-34
我国干旱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在全国来说相对较为缓慢。为研究其原因,本文以新疆北疆地区、东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389户农民的有效问卷数据为依据,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新疆农户农地转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条件、家庭人口、农业收入、农业优惠政策等;影响转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人口、非农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因此,要推进干旱区农地流转。必须从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4.
规模经营、农地抵押与产权变革催生:598个农户样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媛  林乐芬 《改革》2012,(9):71-76
以江苏省经济发展有水平差异的10个县市、598个农户为样本观测对象,通过基本的经济逻辑推演,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说和计量检验,结果发现:农地抵押产权改革并不必然促进农地流转,农地流入方意愿小于流出方意愿造成供求不匹配是农地流转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农业经营项目的盈利空间的大小对农户土地流入决策有重要影响:绝大多数小规模经营以非农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小农户没有农业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而从事农业附加值高的种养殖大户才是农地流入以及农地抵押贷款的真正需求者。以农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是有条件的,其金融功能的实现取决于该地的农业结构,即是否存在从事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经营项目的禀赋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土地保障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农地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替代物的土地保障也就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农户对土地保障的强烈需求,诱发了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使土地保障在回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其复位不仅是农户克服生存压力的集体回应,而且承载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在完成释放家庭承包制制度绩效的历史使命之后,土地保障削弱了家庭承包制演进的路径依赖,阻滞了农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必须在弱化土地保障的基础上改革农地产权制度,从而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户众多,但经营农地分散、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开发和农民增收.盘活我国农户农地资源,采取财政、税收、融资、投资等支持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业经营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将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农地破碎、集约利用率低等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农地规模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日本为推进农地规模经营,采取了放宽土地数量限制、解除对土地租金的最高限制权、发展有效率和稳定的农业生产单位等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改变小规模农户仍占多数的格局。反思偏差成因,对于推进我国农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红 《特区经济》2006,213(10):159-160
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曾经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农地流转应运而生。在当前应通过实施农民再教育工程、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主体、规范农地流转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促进和完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资兴市五个乡镇的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不同农地流转经营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行调研,并对不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制度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农地流转方式和农地利用方式对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和投资产生了影响,从而引起了生态环境效益的变化。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应加强绿色耕种技术和方式的推广,并进行一定的补贴;完善农地流转制度、信息建设;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切实帮助农民做好粮食的销售问题;加大政策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进新的生态肥等环保产品鼓励农民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阳 《改革》2004,(4):61-66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