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跨区域公共事务的特征为分析起点,指出跨区域公共事务应寻求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道路.通过对从"囚徒困境"到合作博弈的解析,分析了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可能性及其所要具备的条件.即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加强各方协商和信息交流.具体的制度设计重点是,创建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此外,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2.
崔萍 《经济研究导刊》2013,(21):218-220
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发展催生诸多复杂的、相联系的区域性公共事务,如环境污染、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等,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在长三角、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进行了相关实践,成效显著,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体制性障碍,合作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等),跨域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对地方政府间公共事务跨域治理的碎片化现状加以分析,探究完善地方政府实现公共事务跨域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加强了各区域、各地方政府间的联系,同时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跨区域公共问题,超出了单个地芳政府的应对能力,迫使政府寻求合作治理之路,使得合作治理也因此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结合合作治理的相关理论。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对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区域治理理论认为,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治理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可以平等协商公共事务,其本质是制度创新。然而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原因是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和治理体制机制缺陷。今后我国区域治理要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设计有效运行机制,重点在行政管理、政策体系、法律法规、考核评估上进行制度创新,在公共协商、社会参与、利益补偿、信息传递、监督约束上进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视角下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及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全域旅游是提升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以及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模式。文章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选取旅游业绩、旅游资源、旅游支撑三个方面共28个指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洞庭湖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和条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环洞庭湖旅游发展与合作的策略。结果表明:环湖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效益不明显;虽然环洞庭湖全域具有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基础和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的优势,但存在地区旅游发展整体规划有待增强、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资源同质性较突出等问题。加快推进环洞庭湖全域旅游发展,应加强区域合作,着力构建"一圈三带四组团"旅游发展新格局,提升环洞庭湖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将退田还湖与发展养殖业、平垸行洪与发展避灾农业、退耕还林与发展林牧业、移民建镇与发展二、三产业、加固干垠疏浚河道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有效结合,是实现洞庭湖治理与湖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两全之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洞庭湖洪水生态态势和灾链结构,从洞庭湖流域内生态治理和江湖生态协调两个方面论述了洞庭湖洪水治理与减灾的主要对策,以达到根治洪水,实现湖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合作治理乃是当前我国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它能够通过推进各区域缔结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合作治理共识,厘清治理责任,从而有效应对蔓延性、外部性、跨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利益整合问题仍是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掣肘和短板。因此,通过搭建区域信任与利益协商桥梁、健全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体系、统一利益目标与增强利益分配规范化、优化利益共享与利益补偿格局等途径来构建利益整合机制乃是协调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赵自芳 《技术经济》2006,25(3):82-84
以经济学有关理论为分析框架,本文认为我国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长期无法根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公共资源性质和外部治理缺乏市场机制。因此,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与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等措施是实现跨区域水污染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系列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湖泊面积急剧下降、水质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血吸虫疫情反复等。政府确立了江湖同治的指导思想,治理方针经历了从"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到恢复湖泊面积,改善湖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并先后采取了洞庭湖整修工程、园田化建设、血吸虫病防治、水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治理措施,使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为了进一步改善湖区环境,还需在树立科学理念、加强法制建设、创新管理机制以及整合社会力量等方面作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环洞庭湖区特色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构环洞庭湖特色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环洞庭湖区特色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与聚类分析.为改变该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提出要充分发挥本地特色资源、特色产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市场,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建议,从而推动环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管治对象、管治动机(目标)、管治主体、管治体系、管治过程等组成了大都市区的管治结构。大都市区管治的对象是面向大都市区公共物品和公共事务;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都市区管治中必须协调政府与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府间组织以及市民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要构建完善的垂直管治体系和水平管治体系,实现由“后果导向”式管治向“原因导向”式管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入人均公共支出成本的变量,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对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进行度量,认为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小于地区间财力差异;并采用Theil系数对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进行地区分解。得出的结论为: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和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是构成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曾经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包干制财政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收入划分办法和转移支付办法是导致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逐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建立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升级是皖江示范区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区际经济协同发展是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外围因素。文章结合区域经济博弈论,运用比较、分析论证等方法,阐述示范区与外围区际政府间的关系,分析示范区区际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探索示范区与长三角经济圈、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路径。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资源同构、观念传统和缺乏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洞庭湖区域产业结构出现同构现象。产业同构导致资源低效利用或者浪费使用,导致环境污染。洞庭湖区域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突破产业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S小区物业公司与业主由于物业费大幅上涨而引发争议,直至僵持对抗的事件,结合2011年上海市社区调查结论揭示的问题,指出在社区共治的探索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缺乏共同对话与协作的平台,因而导致有关社区公共事务的沟通、讨论,以及问题的解决难以进行,因而凸显公共议事空间亟待建设的当务之急,唯有建成公共议事空间,才能为社区共治提供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论区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区际经济关系是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经济利益现象趋于强化,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促成了我国区际经济关系的重组.但由于特定的体制改革背景,现阶段我国区际经济关系的发育深受一些政府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控今后我国的区际经济关系,也必须从改革或完善这些政府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性、公共收入与支出--户籍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夏纪军 《经济研究》2004,39(10):56-65
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性的内生决定 ,以此解释中国户籍管理政策变迁的动因。文章表明 ,分权框架下的区际竞争将推动政府降低人口流动成本。一般而言 ,集权 ①框架下的最优流动性水平普遍低于分权框架下的流动性水平。与我国近 2 0年来户籍政策变化相一致的是 ,跨区劳动力配置需求的上升增加了户籍管制的效率损失成本 ,将推动人口流动成本下降。我们认为 ,除了协调地方公共品供给外部性、限制地区间税收竞争以最大化税收收入这两个基本原因之外 ,我国户籍管制的另一个特殊原因是便于执行地区差别政策。而设置流动成本的效率性取决于政府目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一致性程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收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我国高度垄断的金融结构、政府对金融系统的不当管制与干预,以及"一元货币政策"和"二元金融制度"并存所引起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失衡等因素对地区间资本配置效率和资本形成能力的负面作用是引起我国地区差距的重要原因.并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收敛假说的基础上,对1988~2002年我国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同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很好的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20.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环洞庭湖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明辉  魏晓 《经济地理》2008,28(3):479-482
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必须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识别与判定,其次在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度的基础上,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度数学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环洞庭湖区1998—200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1998年农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余各年洞庭湖区农业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并针对今后环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