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农民到专家 近年来,每到9月中旬,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以及全国育种界的近千名农业科研人员,都会云集到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  相似文献   

2.
从农民到专家 近年来,每到9月中旬,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以及全国育种界的近千名农业科研人员,都会云集到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  相似文献   

3.
, 《中国西部》2012,(31):11-11
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依托陕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玉米育种协作组承担的陕西省科技统筹刨新工程重大项目“玉米优异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课题取得重大进展,育成的陕单609玉米品种,2012年在陕西玉米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百亩、千亩高产示范田中表现突出,经组织国内、省内专家现场实产验收,单产刷新了多项全国和陕西玉米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4.
<正>叶绍文,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本科,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遗传生理室、西北植物研究所遗传室及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室任副主任、研究员、教授,从事小麦玉米细胞遗传与染色体工程、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和新品种选育及教学工作五十余年,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16项,被评为有突出贡献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超级稻“Ⅱ优航一号”单产创世界纪录福建省农科院从1996年起开始航天育种的研究,经过几年的探索,贮备了一批性状特异、类型丰富的优异种子,为开展超级稻航天育种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2002年福建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课题入选国家“863”计划。几年来,该院科研人员利用原有恢复系材料(明灰八六)通过卫星搭载返回的种子,在福州、海南等地不同生态条件培育(种植),产生多种类型变异。这些变异通过专家的选育,可直接选择成为有价值的新组合(品种),或通过复合杂交来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变异材料,产生比原有亲本性状更加优良的新组合(新品种),…  相似文献   

6.
“国家玉米工程中心”落户民营科研机构本刊讯前不久,国家科委下文批准,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民营科研机构-一山东莱州市农业科学院正式组建。全国人大常委、莱州市农科院院长、我国著名农民育种专家李登海担任"总导演"。莱州市农科院将建成全国玉米新品种、新...  相似文献   

7.
玉米地里淘金人──记全国人大代表、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君智,正坤,肖乾山东省莱州市,作为渤海湾畔的一颗明珠,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换了人间”的今朝,又升起了一颗科技新星──李登海。他曾点燃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圣火,先后培育成22个“掖单系列”高...  相似文献   

8.
<正>叶绍文,1930年生,广东南海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本科。1958年同校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先后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及西北植物所遗传室、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室任研究员、教授,从事小麦、玉米细胞遗传、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及新品种选育研究和教学工作50余年,并获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16项,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终生享有特殊津贴专家。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1994)、《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1994)、《中国学者》(2009)、《当代科学家列传》(2010)、《创新中国》(2010)、《中国当代创新人才》(2011)等大型科技文献史册。  相似文献   

9.
信息平台     
天津黄瓜”新增产值二百亿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替代国外品种的微型小黄瓜已获得成功。这种微型小黄瓜外观、口感都优于国外同类品种,但种子的价格却只有国外同类种子的几十分之一。“十五”期间,该所科技专家采用黄瓜单倍体技术在内的多项现代育种新技术,成功选育出了  相似文献   

10.
叶绍文,1930年生,广东南海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名中国农业大学)农学本科。1958年同校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先后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及西北植物所遗传室、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室任研究员、教授,从事小麦、玉米细胞遗传、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及新品种选育研究和教学工作50余年,并获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16项,被国务院评为有突出贡献终生享有特殊津贴专家。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1994)、《广东高级专家大辞典》(1994)、《中国学者》(2009)、《当代科学家列传》(2010)、《创新中国》(2010)、《中国当代创新人才》(2011)等大型科技文献史册。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育种技术近日取得重要进展: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培育的5 个航天育种新品种, 通过了甘肃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目前, 中国航天育种新品种达到6 0 个,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240 万公顷,增产粮食13 亿公斤, 创直接经济效益21 亿元。中国的航天育种始于1987 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航天育种研究的国家之一。自1987年起,在国家863 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技工作者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植物种子、菌种和试管苗等,开展航天育种,经过多年地面种植筛选, 截止今年5 月初, 已经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审)定的新品种达到6 0 个,其中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占18个。航天育种是把地面种植的常规品种经过选择后,搭载于飞船或者返回式卫星送入太空。经过重粒子、高空磁场、超真空等太空特殊环境的诱变处理,使自身基因产生变异,然后对有益变异的种子进行选育,经过4 ?8 年的选育,培育出合格的航天农作物新品种,所以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87年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8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及4次高空气球搭载了60多种植物500多个品种的种子,经地面多年的选育,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它标志着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空间诱变育种将为国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一、农业空间诱变育种的概念 农业空间诱变育种又叫航天诱变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400公里太空环境,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因素)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后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农业空间诱变育种技术是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中、美、俄)。航天育种是利用卫星、飞船等返回式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太空诱变因子作用下,使其发生遗传性状变异,利用有益变异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技术与农业遗传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和重要方向,航天育种可以加快农作物新种质的塑造和优良  相似文献   

14.
航天育种技术的特点航天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可回收型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中,经过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对种子和微生物进行处理,使作物种子产生有益的变异,返回后经地面选育、试种,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的方法。航天育种有如下特点:(1)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能诱发作物种子产生遗传变异。而且变异幅度大,多数变异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15.
李登海说:“回顾我这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的研究,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极限,确定了中国选育玉米高产品种的新方向,率先选育出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高产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许启凤教授是玉米遗传育种学家。他从实践中找出了玉米育种与生产中的问题,经过20年不懈的选育,研制成功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独家专利的优质高产高效玉米新品种“农大108”及其亲本自交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播种面积达4100万亩,遍及我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从2000年起至今成为全国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农大108”的育成和推广,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质优化升级、畜牧业的发展和种业产业化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张永辉 《辽宁经济》2009,(12):66-66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辽宁种子事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辽宁种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由种子公司创办的专业科研机构,标志育种主体实现了多元化;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水平;丹玉系列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促进了玉米品种杂交化,一批优良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厅持续支持"甘蔗高产高糖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示范"等重大项目,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以及省内重点制糖龙头企业组成甘蔗育种研发团队,加大甘蔗育种科技投入,以"科研育种单位+企业+基地"的运作模式,创新育种思路,大规模开展甘蔗品种选育和改良,先后引进和选育了9个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成为云南省新一代主推品种,实现全省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2月27日,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国歌雄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证书颁发给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作为来自农民家庭的科学家,李振声在为中国人民“吃粮”问题,五十年如一日守望心中的“麦田”,潜心于小麦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研究,带领团队培育出优质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为提高我国在小麦遗传育种方面的国际影响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你听电视台在播放: “华夏良种,西由西星,播下西星,五谷丰登。” 中国玉米良种的故乡——山东省莱州市西由镇如今又升起一颗新星,这就是莱州市作物种苗研究所,又名莱州市西由种子公司。该所1993年采用自育的玉米新品种“西玉 3号”种植示范后,获取了 20.3亩平均亩产 969.84公斤,其中 1.2亩,平均亩产 1084.45公斤的好收成,创造了我国夏玉米连片最高纪录;农民玉米育种家张学信成了全国扬名的新闻人物。 莱州市作物种苗研究所自育的“丰抗”70、“丰抗”80、“丰抗”90大白菜新品种,以独有的魔力在全国很快推开,其中“丰抗”70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 1994年,这个仅有 58名职工的研究所和种子公司向全国销售玉米杂交新品种1500万公斤(其中50%是自育的),销出“丰抗”系列大白菜杂交种80万公斤(其中70%是自育的),总产值达6000万元,获纯利350万元,被山东省评为“山东省民办科技机构三十强”;该所所长王均邦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民办科技实业家”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