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4月由SARS事件引发的中国政府两位部长级官员辞职,标志着行政问责开始进入中国政治和行政领域。在此之后,一连串重大事故的发生及相应的问责处理,又推动了社会对行政问责关注程度的不断升级。目前,建设责任政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也已经成为行政改革和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行政问责实践在我国的进行,理论界对行政问责的概念内涵、  相似文献   

2.
行政问责是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转变官员作风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通过立法健全问责制度、规范问责程序、设立外部监督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负责任状态,杜绝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脱离法定责任机制的监控,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和纠正行政问责的随意性和扩大化。  相似文献   

3.
2003年4月由SARS事件引发的中国政府两位部长级官员辞职,标志着行政问责开始进入中国政治和行政领域。在此之后,一连串重大事故的发生及相应的问责处理,又推动了社会对行政问责关注程度的不断升级。目前,建设责任政府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也已经成为行政改革和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行政问责实践在我国的进行,理论界对行政问责的概念内涵、  相似文献   

4.
尹权 《企业导报》2011,(10):168-169
我国行政问责制度面临的困境是之色权限界定不清导致责任主体难以明确,全国性行政问责的法律缺失影响了问责的效果。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出路在于行政机关间职责权限的清晰界定,强化异体问责与完善监督机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问责程序的制度化建设,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5.
赵树禄  刘洪涛 《活力》2010,(21):113-113
行政问责制度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在全国的推进,缺乏统一的制度架构和法律约束。在相关配套制度、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事由规定以及问责程序设计上等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尽快建立具有全国性的、有权威性的行政问责法,推进行政问责法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制度,“行政问责”为社会各方对政府机关追责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立足研究行政问责制在我国的运用情况,结合近期频发的重大安全事故,试图找出其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用以完善这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文章首先从背景入手,引出“行政问责”的相关内涵及其应用。其次,文章从应用中存在的四个现实问题切入,阐述了“行政问责”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最后,文章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一系列的公共危机事件后,以一些官员的引咎辞职为事件负责的方式结束,这开启了我国行政问责之路,从03年非典孟学农的引咎辞职到如今一些法案的颁布,我国行政问责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这极大的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但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行政问责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例如行政问责主体缺失,问责内容单一,问责客体模糊等等。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积极探索行政问责制度多元化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8.
完善地方政府行政问责体系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行政问责任制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职责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初始阶段,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还不健全。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行政问责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必须注重改革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1.拓宽问责路径,强化异体问责,建立多元化的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9.
行政问责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体现"责任政府",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政治民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但由于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利益动机、集体行动的逻辑、政府权力的膨胀等特性,如果没有一套严密的政府责任保障机制,政府是很难主动履行其承担的责任的.因此,建立一套政府责任规范与问责保障机制必然是责任政府的基本要求,同时行政问责也是责任政府的核心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防治“非典”期间,伴随着包括两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近千名官员或囚隐瞒疫情,或囚防治工作不力而被罢官去职,“问责制”频频“亮相”媒体,为广大公众所知晓,进而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的重要亮点。近年来,我国先后制订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公务员法》等一系列包含问责内容的法律法规;很多部门依据自身职能,相应制订了配套的责任追究规定,这表明“问责制”正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责任政府建设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自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1+6”文件实施以来,深圳市在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完善行政问责制、推进责任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进一步细化、完善“1+6”文件的相关规定,9月14日下午,在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主持召开的市政府四届七十一次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深圳市政府部门责任检讨及失职道歉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或严重社会影响的,将必须向公众道歉。  相似文献   

12.
自2003年SARS事件以来,问责行政官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能的风暴随之兴起.建立民主、法制的服务型政府,逐渐由理念向实践发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成为了建立新型政府的要求,行政问责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实行行政问责制的法制化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既有制度不完善的困境、制度执行过程的困境,也有问责的要素及环境困境,我们急需在传统的探索中寻求新的路径选择.要使行政问责冲出困境,走向真正的法制,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确立权责对等原则,完善绩效考核制,引进责任连带制和激励机制;加强群众参与度,增强民众的话语权;建立独立、透明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王莹 《审计文汇》2004,(10):13-14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开展绩效审计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建设“责任政府”已经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所确定的政府发展取向。由于政府代表国家意志行使公共财政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  相似文献   

14.
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制度才能有效遏制腐败,转变行政人员工作作风,强化其责任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和社会进步。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才初步建立,很不完善。从问责要素来看,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问责主体单一、客体不清、问责范围过小、问责程序不规范、救济相对缺失等问题。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行政问责的五个要素简要探讨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完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我省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主要是对政府行政首长进行审计。但在我国,党委书记是政策的主要“决策者”,行政首长则是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和具体“执行者”,以往经济责任审计中只审计行政首长的做法,显然不够客观、全面。对于开展县(区)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存在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其审计依据还不充分,党委书记主要是把握宏观经济发展,作出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等,审计上有困难;另一种则认为正是党委书记的“决策者”地位使得对其进行审计或将其与行政首长共同进行审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并明确强化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审计在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从总结问责官员复出的现象出发,依据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法规,对问责官员复出现象的问题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从中探索出更为有效合理的问责措施,从而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房勇  李杨 《企业导报》2010,(8):247-248
主要从总结问责官员复出的现象出发,依据国家权力部门制定的法规,对问责官员复出现象的问题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从中探索出更为有效合理的问责措施,从而健全行政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9.
任盼盼  王滨 《数据》2010,(1):50-51
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正逐步走入公众视野,如何科学“评官”、“评政”日益成为深受关注的公共话题。2009岁末。中央正式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此举为眼下各地正在积极探索的党政绩效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传媒关注     
期待“问责制”砥砺官员责任心《羊城晚报》2005年,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曾发生了一起近50名中小学生死亡的交通事故。对此,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根据重庆市政府出台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向石柱县人民政府启动问责,使该县县长引咎辞职。为此,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专门进行了报道。其实,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员问责制度,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中都有关于失职、渎职等的处罚条款。事实上,每年官员要签很多责任保证书。近年来,对重庆开县井喷、密云踩踏事故、阜阳劣质奶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