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其鲁  卢宁 《经济论坛》2005,(17):41-42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日益发展,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过程分散化的统一.本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内涵、衡量指标以及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阐明了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战略性利益.  相似文献   

3.
组织资本的引入——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组织资本这一更为抽象的高级生产要素,可以把企业的组织问题纳入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框架内,以解释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问题。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来源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还包括组织资本这一更抽象的高级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化,也要注重组织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经济导刊》2010,(5):56-57
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只有正确识别和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生产要素,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从而把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的战略自觉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晓玲 《经济问题》2004,(12):57-59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6.
何通威 《经济纵横》1990,(10):13-17
<正> 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在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中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游离于国际生产领域和国际分工之外。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对各国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当今的国际间生产要素流动,以资本流动和贸易往来为主要形式,其次是技术和劳动力的国际间转移。资本流动的方式①是生产资本输出(投资兴办企业),②是借贷资本输出(把大量过剩资本或货币以银行信贷资本的形式对外输出)。这种资本国际化和  相似文献   

7.
刘文昌 《技术经济》2003,22(2):25-27
一、对比较优势的再认识1.比较优势含义的拓展。比较优势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用于说明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依据与条件。届时比较优势系指各国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有形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而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比较费用优势。这种理论是以价格机制解释资源配置与商品交换的 ,并假定比较生产费用是刚性不变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约束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的要素有所提升 ,除上述生产要素外 ,为克服市场缺陷 ,规范市场行为 ,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法规、调整产业政策等有效干预经济的行政与法律因素越来越起到重要作…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些经济资源方面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即比较优势,是决定该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地位和利益的决定性因素.以米歇尔·波特为代表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则认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及可替代资源的出现,原来的  相似文献   

9.
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剥削——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法历来被看作是决定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但比较成本法是以资本不流动的假设为前提的。那么,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比较成本法就会丧失起作用的条件;另外,在各国工资率不平等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不平等贸易和国际剥削。这样,在国际生产价格形成过程中,高工资国家就占有低工资国家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比较优势是现代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各国应该按照自己的要素禀赋来专业化生产本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以之交换本国稀缺资源密度型的产品,通过贸易而使双方获益。对于这一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质疑,强调是技术水平而不是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优势,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掩盖了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和技术垄断的存在,从而不能有效地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贸易剩余的分割问题。并指出现代比较优势所宣扬的国际分工格局和自由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张天桂 《生产力研究》2008,(19):151-153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特征,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载体。随着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流动的不断增强,国际分工由商品层次深入到生产层次,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动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表现。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转移的独特作用和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方式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中国积极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并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2.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理论。该理论的分析基础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下。其基本假设: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他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能流动;各国对商品流动不加干预。同时,把国家比较优势作为解释贸易发生机制的主要依据,市场则是协调国际分工的惟一机制。  相似文献   

13.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国际分工,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其袭现形式是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髟响,以及我国目前垂直专业化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1.尽管贸易自由化会纠正国内市场价格的扭曲,但是如果要素市场存在扭曲,那么国内生产将无法反映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新的分工,结果贸易的生产福利将被削弱。贸易自由化的生产效果通常是通过生产要素在本国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要素流动必须反映贸易冲击所带来的影响,即相对价格的变化。然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存在着扭曲,因此其生产至少在短期内无法随贸易自由化的影响而进行调整,结果贸易自由化导致生产和交换的分离,从而限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垂直专业化是上个世纪后半期所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是当今和未来国际分工发展的主导趋势.珠三角①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陷入垂直专业化劳动密集型工序阶段最深的区域.只有通过提高珠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打破这种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困境.珠三角创新型城市群建设,是提高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打破目前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困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当前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影响,并赋予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以新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传统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带来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推动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重大变化,产业竞争更趋广泛性、分散性和个性化,知识性生产要素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7.
国际分工形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石建民(武汉大学)当前国际分工形势和特点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经验表明,建立较全面的、依靠本国再生产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只有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主动适应和加入国际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才有前途。即使有相当市场和生产潜...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分工形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石建民(武汉大学)当前国际分工形势和特点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经验表明,建立较全面的、依靠本国再生产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只有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主动适应和加入国际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才有前途。即使有相当市场和生产潜...  相似文献   

19.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20.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明显特征,带来了世界贸易性质的改变与贸易量的快速增长。对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大量研究,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方法与结论等得到拓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新的分析框架。从经济影响看,国际垂直专业化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而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之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更为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