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亦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  相似文献   

2.
建筑节能是21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推进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牵涉到国家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情。目前我国建筑能源的浪费很严重,无论是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都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而电气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电气节能。文章分析了现代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从配电系统、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等方面讨论了节能措施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梁勇 《民营科技》2011,(8):300-300
建筑节能,就是在建筑中使用保温材料及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合理的采暖方式,达到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利用太阳能、地热(水)能源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筑外墙保温是我国目前对建筑的节能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筑施工中选择合理的保温材料和保温方法,降低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能耗,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6月10日,在由《中国物业管理》杂志社与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共同主办"2011物业管理与既有建筑节能(上海)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物业管理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角色和作为,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主任宋业辉大型公共建筑能耗比较复杂,包括采暖、空调、照明、办公电器设备、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国城乡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其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消耗的能量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在现有建筑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高出2~3倍。我国能  相似文献   

7.
建筑节能施工监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峰 《价值工程》2010,29(9):78-78
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许多专业内容,是在许多学科边缘的交叉和结合后形成的。文章主要对建筑节能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建筑节能监督管理提出几点建议措施,文章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筑耗能主要是指房屋采暖与空调、照明、炊事及热水供应、冰箱和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消耗的一次性能源。随着世界性能源的短缺,建筑节能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本文为此探讨了加强我国房屋建筑节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浅议建筑节能施工监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节能属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专业内容范围较广,包括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是很多学科边缘交叉并结合而成.文章大致研究和分析了存在于建筑节能监督管理的问题,且提出了几点关于建筑节能监督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索航  丁海方 《科技与企业》2013,(24):222-222
当今,全球保温隔热材料正朝着高效,节能、薄层、隔热、防水外护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发展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及符合结构保温节能技术同时,更强调有针对性使用保温绝热材料,按标准规范设计及施工,努力提高保温效率及降低成本。建筑物隔热保温是节约能源、改善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能耗在人类整个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一般在30-40%,绝大部分是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故建筑节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日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下面就建筑外墙聚苯板保温特点和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明月 《民营科技》2013,(5):128-128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并且出台了多项具体的规范规程,对建筑节能设计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遮阳设施能合理控制太阳光线进入室内,减少建筑空调能耗和人工照明用电,改善室内光环境。  相似文献   

1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不仅是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建筑节能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降低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我国大部分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水平低,热环境差,采暖能耗大,是建筑节能的重点.日前,在建筑中常使用的外墙保温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下面就建筑外墙聚苯板保温特点和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近几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但能源开发和供应的增长率却不到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战略,国家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进行节能。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例较大.目前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建筑节能势在必行。中央空调系统是建筑能耗中的大户(比例达到65%左右)。也就必然成为了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为此国家制定了采暖、空调能耗应节约50%的目标。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等环节。下面就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6,(18):99-100
概述了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的能耗现状,结合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针对该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要点和措施,重点分析了外围护结构、空调系统、自控系统、照明系统的改造以及绿色能源的利用。为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雯 《民营科技》2011,(3):319-319
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和生活工作质量的条件下,在建筑物使用的全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即降低能耗,提高能效。节能绝对不等同于能耗绝对数量的降低,绝对不应该以牺牲室内环境质量为代价。建筑节能的关键因素在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室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楼宇自动控制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s)的不断完善,对建筑节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楼控系统(BAS),是建筑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建筑的空调、新风机组、制冷机组、冷却塔、风机盘管、水箱水位、照明等子系统进行信号采集、监测、控制与管理,起到节约能耗的作用。本文通过实例浅析BAS在建筑空调等主要设备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房地产》2004,(9):104-105
目前中国现有的城市房屋建筑中,仅有2.1%达到建设部关于采暖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和空调能耗较高。而欧美国家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欧美建筑节能参考.  相似文献   

19.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5倍.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采暖能耗已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火力发电和燃煤锅炉,同时绐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建筑节能还是本世纪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外围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夏 《乡镇企业科技》2011,(10):234-234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引进开发了许多新型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在住宅建筑中大力推广使用。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3倍-5倍。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采暖能耗已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火力发电和燃煤锅炉,同时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所以建筑节能还是本世纪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建筑中,外围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外围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所以建筑墙体改革与墙体节能技术的发展是建筑节能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发展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则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