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控股股东控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股权集中类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解决控股股东为实现"超控制权收益"而"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控股股东"掏空"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对掏空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动机、途径、影响因素及如何抑制掏空行为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会计准则允许债务人将产生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度报告的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确实利用新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利润调节。并且,通过对其后续年度经营状况的跟踪研究,发现取得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在后续会计期间其业绩并没有得到持续改善,说明债务重组并不持续改善上市公司业绩状况。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2552个公司年度为样本,以FASB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基础,对财务报告透明度进行了实证度量,研究了控股股东动机与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避亏动机、再融资动机和高管更换动机能够显著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而且这三种动机并没有对控股股东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扭亏动机显著减少了控股股东的掏空与扶持行为,从而显著提高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加强市场监管,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现金流与投资之间显著正相关,过度投资能够更合理地解释这种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终极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负相关,具有抑制过度投资的利益趋同效应;终极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与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正相关,表明两权分离使得终极控股股东有能力和动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加剧过度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效应的发生不仅需要能力和动机,还需要公司具有充足现金流这一机会,较少的现金流能够有效地约束终极控股股东的利益攫取,抑制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5.
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边际价值的视角,通过对两类代理冲突进行刻画,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动机、后果及价值减损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整体上存在严重的折价现象,代理理论适合解释上市公司高额现金持有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并没有显著减损公司现金持有价值,而国有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造成了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减损,国有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导致了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降低;上市公司持有高额现金的动机主要是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粉饰公司业绩,误导投资者决策的行为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国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有三类,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与规避监管动机。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前两类动机并未得到显著的体现,规避监管动机是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典型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受益者是控股股东,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剥夺是盈余管理的深层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当期利润,而只被确认为资本公积。这样上市公司想依靠债务重组快速“扭亏为盈”似乎不再可行。然而,近期一些面临ST或PT窘境的上市公司为渡过难关,又提出了新的方案———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章179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的资本。”由于该条款中的“公积金”并没指明是盈余公积还是资本公积,一些业内人士便认为,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有其法律依据,甚至认为这将意味着上市公司又有了扭亏为盈的新出路,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其一,以资本公积补亏有悖于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初衷。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重组产生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非当期损益。这意味着债务重组将不会再产生巨额的报表利润,从而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因此,上市公司如果以资本公积来弥补亏损,等于又回到了利用债务重组产生的利润弥补亏损的老路上,使会计报表相关性受到了严重影响。其二,从资本公积的来源看,用资本公积补亏并不合适。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投入资本,包括股本和资本公积;另一类是留存收益,包括盈余...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对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股权分散假设、从现金流权利的角度进行解释。考虑到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所导致的严重的控制权收益问题,从控制权收益的视角构建数理模型,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动机是控股股东通过获取控制权收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进而对影响其发行动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披露数字化转型信息时是否存在策略性行为,是实务界高度关注但学术界相对忽视的重要问题。利用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为场景,探讨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动机、策略性披露行为及其引发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存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上市公司为了稳定股价,在年报中通常会增加数字化转型信息的披露。因此,信息沟通与信息操纵均构成股权质押公司增加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的动机。但是,股权质押公司更有可能出于信息操纵动机策略性地披露数字化转型信息,表现为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程度越高、控制权转移风险越高的上市公司,信息操纵动机下的年报数字化转型信息夸大披露程度也越高。经济后果检验发现,股权质押公司夸大披露数字化转型信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股价,缓解股价崩盘风险,但也会降低公司未来的市场绩效与经营绩效,引发更大的经济损失。异质性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治理、债权人治理与内部股东治理,是抑制股权质押公司数字化转型信息夸大披露的有效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甄别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中潜在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0.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深入分析控股股东在获取共享收益时如何影响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也没有考察控股股东实施影响的特定渠道。文章考察控股股东委派董事这一特定渠道在实现控股股东共享收益目标时,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是否表现出非对称性。文章使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4—2011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司高管向上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显著降低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当公司高管向下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并没有发挥监督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与分组测试的结果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进一步测试控股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公司高管向上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并没有加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只有当公司高管向下操纵盈余时,控股股东委派董事才会加强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文章结论对于理解公司董事会构成和治理功能的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2007年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背景下,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财务状况改善、扭亏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幅度有显著影响,平滑利润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幅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分析债务重组准则三次变迁和证券监管规则的历次修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会计准则的历次变迁只是影响了盈余管理手段和形式,并没有控制住盈余管理的发生;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经理层通过合谋进行盈余管理,迎合或规避证券监管规则以保护和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而牟取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因此,要制约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改进证券监管规则,协调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以国内外有关收益质量分析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对中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的"两步分析法";并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定量分析方面,构建了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单项指标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利用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的"两步分析法"对2004年沪市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2013-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金融关联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股权、债权和控制权三类代理成本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金融关联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存在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股权代理成本及债权代理成本在金融关联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控制权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三类代理成本在金融关联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深入分析了管理层权力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的企业,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青睐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非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倾向于应计盈余管理;两种盈余管理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新的证据,应引起投资者、债权人、国资委及证券监管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5年到2007年的管理层薪酬数据,检验了在不同的控股股东特征下会计信息质量对以薪酬业绩敏感度为特征表达的管理层薪酬激励的影响方式。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管理层的薪酬业绩敏感度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上市公司会依据会计信息反映的企业价值变化调整管理层薪酬。此外还进一步发现,控股股东会显著影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这种负向关系在政府机构控股时显著减弱,而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其他具有影响力的股东的制衡力提高时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4~2010年问沪深股市77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现金流量与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现金流量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长期债务比重越大。因此,银行等债权人应将债务人的财务行为纳入贷前审核与贷后监管的对象,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企业外部融资、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关系。研究发现,在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中都存在利用正常应计项目和异常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在融资前和融资当年有重大的正异常应计项目,在融资后有重大的负异常应计项目,但观察不到权益融资比债务融资有更普遍的异常应计项目。不管是权益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在融资后,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下跌,并且权益融资有较大的不利反映。然而并不清楚权益融资比债务融资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盈余管理。验证结果不支持不同融资方式有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理论。在融资公司中,现金流量比正常应计项目更持久稳固地影响未来盈利,而正常应计项目比异常应计项目更持久稳固地影响未来盈利。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ST上市公司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手段呈现出新的趋势。运用Logit逻辑回归模型对盈余管理不同的手段进行有效性分析,发现ST上市公司在受到退市风险处理的当年会普遍利用资产重组、政府补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最后基于现行会计准则建设给出了治理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临危型亏损公司财务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03~2007年度发生亏损的满足EPS<0、BVPS<0、EPCF<0条件的临危型亏损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每股盈余、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卖壳预期、清算期权价值、政府补救、债务展期或和解等因素对临危型亏损上市公司财务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盈余、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对临危型亏损公司的财务价值无显著影响,而卖壳预期、清算期权价值和政府补救等因素对临危型亏损上市公司财务价值有显著的正向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