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多主体有机协同、共同推进,需要推进相关技术的广泛性、体系化应用,将推动施工管理机制创新、资源协同优化、过程闭环控制。近年来,建筑业工程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造工业化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国家大力推行智能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智能建造的实施将以协同创新为主导模式,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与现场装配化为重要载体,根本性推动建筑业变革升级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建筑业数字化改革的推进,我们正迈入数字孪生时代,而真正实现建筑物数字孪生的智能建造,其基础前提是建造对象和建造过程的高度数字化,这样一个过程唯有依托于BIM建立数据模型才能实现,真正达到智能建造或智慧运维。BIM与智能建造的关系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作为传统行业,  相似文献   

3.
<正>BIM的应用开启了建筑业的数字时代,数字化转型将是建筑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将围绕高质量的数字技术、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全生命期的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积极推进面向未来的智能建造。BIM开启了建筑业的数字时代今天,“数字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我们每天用着微信、支付宝、淘宝,我们几乎离不开手机;工业领域有智能工厂;物流领域有智能仓库、无人码头;农业领域有智能灌溉、智能大棚。  相似文献   

4.
<正>BIM和智能建造有什么关系?BIM如何支持智能建造发展?2022年1月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在中国建筑业2035年目标当中指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从方向上再次明确了智能建造在中国建筑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在智能建造概念被提出来之前,  相似文献   

5.
<正>现阶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BIM技术应用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对项目建造核心数据掌握不足,BIM在建造过程中价值体现不明显、BIM技术支撑市场还不够有力等问题不足以支撑智能建造体系的构建和建造方式变革,其核心问题表现为BIM应用深度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逐渐进入存量时代,从业者老龄化严重、现场作业环境差、劳动效率不高、信息化水平有限等情况没有根本改变,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相似文献   

6.
<正>加快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链融合;实现管理平台化;提高全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工程建造企业应扮演好创新主体的角色。近几年,国内建筑业经历了一些挫折,不过从客观数据上来看,我国建筑业的国民支柱地位依然稳固。然而,传统的建筑业面临生产率低、劳动力减少、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事故频发的困境,以上行业痛点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智能建造。  相似文献   

7.
<正>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以智能建造为人民建好房。在“一个底座+两条路径”发力,建设工程数据底座,发展工厂智能生产和现场智能施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安居集团作为保障性住房专营机构,在“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型建筑工业化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幅提升了建筑业的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湖南省以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为对象,以实现部品部件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以及全流程的管理为目标,打造了全省统一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平台。本文概述了湖南省装配式全产业链智能建造平台的组成架构以及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智能建造已成为建筑企业破局重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只有通过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才能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推动业务模式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但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资源消耗巨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工程建造行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与大规模投资来拉动发展,组织方式粗放,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程度较低.在新时期,推动智能建造发展,被认为是建筑业摆脱传统粗放型建造方式的主要途径. 智能建造不仅带来了工程建造技术的变革创新,而且将从产品形态、建造方式、经营理念、市场形态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业.然而,当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力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2021年3月,"发展智能建造"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江苏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目标。各地区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稳步推进落实,尤其是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南京市和苏州市,更是先行先试走在前列。为真正做到“解剖麻雀,发现典型”,把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找出来,把基层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我们成立了江苏省建筑业BIM+智能建造发展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  相似文献   

13.
<正>中亿丰在“建造-制造-智造”三造战略牵引下,率先构建中亿丰智能建造“1平台+6专项”体系,致力于实现中亿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全力打造智能建造产业创新集群。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深度融合形成的建造新模式,在引领建筑产业变革,推动工程建设实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目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建造的核心在于三个身份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我们传统施工企业身份的转变,我们不再是传统“造房子”的施工单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筑业数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信息化等关键共性技术仍然面临卡脖子问题;二是智能建造等变革性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三是数字化系统建设的企业内外协同较弱.建议如下. 加大数智建造通用共性技术研发.推行智能建造,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城市信息模型(CIM)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与创...  相似文献   

15.
<正>推进智能建造向智慧运维迈进;全力打造少人化、无人化施工;持续完善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建造被认为是引领中国及世界高速铁路建造发展的重要方向。中铁电气化局在行业内率先推广应用智能建造体系,为加速推进高速铁路四电智能建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BIM与智能建造融合难,既有市场原因,也有管理体制的因素。刚开始用BIM,是供方市场,前期投入比较大,前期成本高企会制约新技术的推广;再一个就是管理体制割裂了,设计施工不是一体化的,设计做了BIM模型,不会交给施工单位,造成重复建模,成本加大。BIM与智能建造必须要结合应该说“BIM与智能建造”是中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包括中国中铁都在搞“数智升级”,“数”,就是实体的数字化,就像咱们现在说的BIM技术,它作为数字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建筑业可能将体现两个根本性的产业模式转变:一是终结大规模现场流水作业生产方式完全主导的时代,从而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大量个性化生产、分散式就近生产将成为重要特征;二是将工业互联网应用到建筑业,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建造向服务型建造的转变,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也将发生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8.
<正>从行业趋势看,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过50%,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60%-80%,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占20%-40%,施工过程占5%-10%,建筑业低碳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中劳动力短缺、施工安全性差、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等痛点,建筑机器人将在建筑行业中推广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以有效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施工效率,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筑机器人凭借其在建筑业中的高质量、高效率、高覆盖等优势,助力建筑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日渐成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部分建筑企业认为建筑机器人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对等,为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仍趋向于采用传统的建造与管理模式,对智能建造的探索积极性不高。文章通过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等方式,将采用建筑机器人的智能施工模式与传统施工模式下相同定额子目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以能够为建筑机器人推广投入到建设项目,并在其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实施方面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由工程项目实施期和从事施工建造活动双重限制所定义的建筑业发展空间内,建筑业实现效率和效益提升的路径狭窄。以建设项目的工程价值变化周期为基本依托,从广义建筑业和广义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概念出发,构造建筑业新的发展空间,在工程建设项目的价值规划、价值形成、价值实现、价值消失诸过程中寻求以工程功能发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建筑业附加价值最大化为着眼点的建筑业新增长路径,拓展事业组合,是建筑业增长的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