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制度在双边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首次将相邻效应引入传统的制度与贸易关系的分析框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深入考察了制度距离、相邻效应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文化、法律、宏观经济制度以及微观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显著抑制了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长期更为显著。进一步引入相邻效应的分析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受到中国与沿线国家邻国之间贸易的制约,即相邻效应表现为竞争关系,并且无论是针对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而言,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制度距离均强化了相邻效应的“竞争”作用,但上述作用在不同地区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时,中国需要考虑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来平衡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与这些两两相邻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利益,以促进中国与各国双边贸易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样本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升级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存在“虹吸效应”,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此外,政策沟通对于倡议的推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倡议对于沿线国家价值链升级的正向影响,也论证了其中存在的影响机制,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平台,推动绿色发展是其题中之义。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创新,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以我国280个地级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机制及时空差异。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2)“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数字经济赋能效应和资源集聚效应促进中国沿线城市绿色创新的“增量提质”;(3)相较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部城市的绿色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4)“一带一路”倡议对非资源型城市和特大城市绿色创新“增量提质”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论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虹  胡金  陈正星  胡明骏 《技术经济》2023,42(5):162-173
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持和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在阐述“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机制和异质性基础上,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以中国278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且该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②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对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积极影响;③“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在“一带”和“一路”沿线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一带”沿线城市的政策效果显著强于“一路”沿线城市;④进一步研究发现,科学技术创新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带”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主要表现在“一路”沿线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虹吸效应”,产生空间负向溢出作用。研究结论为探索经济复苏增长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政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以及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为政府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曹伟  万谍  金朝辉  钱水土 《经济研究》2019,54(6):136-150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各省(直辖市)主要贸易伙伴的动态变化,本文构建了省际进口加权有效汇率指数,基于汇率传递非对称性效应理论机制,运用面板数据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性效应和省际异质性,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进口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各省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和非对称性,经济越发达的省份,汇率传递效应越低,人民币升值较贬值对大部分省份进口价格传递效应更大。(2)各省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占比越大,则人民币贬值促使进口价格上升的幅度越大。(3)"一带一路"倡议整体上提升了中国在进口市场中的国际定价权,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中国的定价权大幅提高。论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一是中国进口贸易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省际汇率传递效应存在的异质性;二是中国需要大力发展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贸易,同时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减轻对欧美市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的互惠互利。本文从企业进出国际市场动态决策层面,探究汇率变动对出口持续时间生存变化特点的影响,并考察不同汇率变动方向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持续时间的非对称性影响。研究发现:汇率变动增加会显著减少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的持续时间;汇率变动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持续时间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影响,即当人民币贬值时,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持续时间增加;中国与不同收入水平沿线国家的出口持续时间受到汇率变动的非对称性影响,中低收入水平沿线国家汇率变动的非对称性效应与中高收入和高收入水平沿线国家相反;不同类型产品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持续时间中存在非对称性效应且效应相反,初级产品中非对称性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戴翔  王如雪 《财经研究》2022,48(4):79-93
与以往西方发达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的特有机制应该是“五通”。文章以理论模型构建和分析为先导,在科学构建“五通”指标体系并进行有效测度的基础上,利用9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1-2017年的样本数据,采取中介效应模型对“五通”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确实可以通过“五通”作用机制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从“五通”分指标层面的作用机制看,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可以起到及时的促进作用,但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促进作用还未显著呈现。第三,从基于分类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看,相比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五通”政策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实践效果更强;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低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洲,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地区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相比于非亚投行成员,中国对亚投行成员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数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的包容性增长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从“五通”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对贸易包容性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差距逐渐缩小,其增长具有包容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均存在绝对收敛、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呈现包容性增长态势;“五通”质量对贸易包容性增长存在重要影响,倡议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各国,强力推动了各国贸易的包容性增长。研究成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普惠性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中国优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关系、提升贸易效率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转型给中国承担新使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和绿色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基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特征,研究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OFDI主要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机制、增长机制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该绿色技术创新效应随着互联互通合作水平提升而显著增强,且对沿线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高收入组国家。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的五通共生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效率作用机理,并提出理论假说。基于2011—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生环境水平评价体系,通过时变随机前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与沿线国家共生环境与中国OFDI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所形成的国际互惠共生环境会显著提升中国OFDI效率。从五通视角看,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民心相通的共生环境水平不同程度地显著促进中国OFDI效率;设施联通共生环境水平与中国OFDI效率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研究结论为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优化国际互惠共生关系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效率提供了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7—2016年6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从整体、区域和时间维度上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互联网总体上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但在互联网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上存在着区域差异,而且互联网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动态性,2007—2011年期间影响不显著甚至有抑制效应,而2012--2016年期间则大多呈现出促进效应甚至趋强的态势。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互联网+”行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结构和规模随着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36个国家为样本,将资本和技术流动作为解释变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要素流动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双边距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对两国对外贸易量具有显著影响。伙伴国国际专利申请数对中国的贸易总量和出口贸易影响显著,但对中国进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促进资本和技术的跨国有序流动对双边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中国在促进要素跨国有序流动的同时要着力培育核心优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翁若宇  宁博  陈秋平 《财经研究》2022,48(4):94-108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文章以2008-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样本,考察不同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城市交流程度如何影响该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共建共赢的影响机制,并尝试对加速“十四五”时期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生根进行有益思考。研究发现,在倡议提出后,历史上与中国友好城市交流程度较高的沿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并且这一影响主要得益于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行政机构、金融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效率以及商品市场效率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内陆国、低收入国、外汇紧缺国以及高人口红利国来说,通过城市结谊有益于其更好地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成果。文章不仅揭示了国际城市结谊在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为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调整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举措,其“宏观价值”以企业“微观绩效”为基础。对此,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挖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降低关税壁垒、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际产能合作有显著促进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海关环境和基础设施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区位差异;扩大产品差异化、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绩效。  相似文献   

15.
徐野  陈梁  刘满凤 《经济地理》2023,(5):150-159
文章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进行匹配,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资源配置与技术创新两条路径有效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传统行业和瓶颈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但对新兴行业的影响不显著;相比于国有企业和内向型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非国有企业和外向型节点城市内企业产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详细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适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会计语言的相似性与中国对其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作为会计语言相似性的衡量方法,研究发现,相似的会计语言能够促进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之后更加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会计语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直接投资的机制主要是缓解了东道国企业与我国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述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一带一路”建设有重要促进作用;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本文结论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证据。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中制度因素的影响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作为非正式制度的语言因素,在“一带一路”沿线语种多样的现实背景下,对中国与沿线各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阻碍作用明显,亟需扩大跨文化人才培养规模,通过弥合语言差异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目标的实现。因此,从语言的经济效应、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语言差异弥合效应及“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制度影响三方面分别梳理了现有文献,并在此基础之上展望未来研究可对有序开拓沿线市场、构建汉语国际传播新路径形成有效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孟祺  朱雅雯 《经济学家》2023,(2):90-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否能促进参与国之间和国内的共同富裕?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和国家内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国家间收入差距和国内收入差距有明显的缩小作用,稳健性检验验证了该结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以及与中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的作用较大,对陆上丝绸之路和非自贸协定的国家影响较小。影响机制的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渠道的影响效果大于直接投资渠道。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持续推动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积极签订贸易投资协定,深化对外直接投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6-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3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US-SBM模型与ML指数对各国低碳发展效率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低碳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发展效率在考察期内整体偏低,纯技术效率是引致各国低碳发展效率差异的主因;②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发展技术效率增长的重要因素,规模效率则是一大阻力;③资本投入、能源消费、碳排放及产业结构等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低碳发展效率表现出显著抑制力,而经济发展、技术投入、劳动力投入及对外开放则促进低碳发展效率的提升。据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发展技术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陆桥视野》2016,(9):0-0
5月18日,来自亚太经社会秘书处、“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代表们共同参加了由中国主办的“一带一路”专题圆桌会,并就“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深入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理清思路、拓展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