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财政部发布的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补充规定中,分别使用了“非货币性资产”和“非现金资产”的概念。它们分别与货币性资产、现金资产相对应。这些概念有何区别?本文拟略作探讨。   一、两组概念的定义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而货币性资产则是“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对于“非现金…  相似文献   

2.
梁瑞红 《财会通讯》2006,(12):59-60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模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其判断标准是该交易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的判断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最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同时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了规定,但在具体操作时仍存在较多疑问,如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存在种种误解。一、换入资产总成本确定原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区分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分别进行: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人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人资产的成本时,应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人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人资产的成本。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核算范围、商业实质及其判断标准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比,基本上大同小异。通过分析差异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并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执行中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对于规范我国企业间非货币性交易行为,限制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规范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填补我国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一项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准则执行的具体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标准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货币性资产定义为:“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认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不等价交换时,非货币资产交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换入资产成本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计量问题,进而提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及交换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资产入账价格的确定。该准则第3条规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符合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涉及到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即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未同时满。足该准则第3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如果涉及到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即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根据上述规定,可总结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会计处理的步骤。  相似文献   

9.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抵消处理概述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就固定资产、存货、技术专利等货币形式以外的资产进行交换。就商业性质而言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分为实质性和非实质性两种。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带有商业实质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交换资产的公允值能够可靠计量,那么交换发生时资产价值的变化和交换损益就以公允值为计量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与单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比,换入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仅情形较多,涉及的相关税费也比较复杂,这些问题给换入多项资产的成本确认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采用图示法将换入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情形进行详细分类,对不同情形下换入资产的成本确认进行分析。同时借助案例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处理、成本确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发展演进历程,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美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相关准则进行对比,指出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概念界定、适用范围、披露以及实务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的税费一律计入换入资产的成本,不影响换出资产应确认的损益。本文认为,此项规定过于简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税费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3.
傅智端 《财会月刊》2006,(12):35-36
笔者通过对新旧准则中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会计处理的分析和举例进行说明,提出几点个人看法,即新准则突出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14.
本次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变动较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范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是换入非货币性资产成本的计价,以及相关损益的确认。  相似文献   

15.
吴世珍 《财会月刊》2007,(11):45-46
社会信用缺失和现行坏账准备提取政策存在的缺陷使应收账款并不符合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在非货币性交易中,按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账务处理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本文将应收账款界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不但更符合会计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而且有利于简化会计核算程序,避免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对应收账款处理的随意性,减少会计失误和错账。  相似文献   

16.
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与货币性交易核算有很大区别。发生货币性交易时,企业购入资产或者卖出资产,要支付货款或者收到货款。但是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交易双方互相交换的是非货币性资产。此时,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收入确认和资产计价等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为解决此问题,财政部于1999年6月28日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并于2001年1月18日进行了修订,以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7.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自1999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先后三次制定及修订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对准则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分析,探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设,以期完善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18.
非交易性资产和资本市场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一个重要假定是,所有资产都是可公开交易、具有充分流动性的。放松这一假定,Mayers最早提出了存在非交易性资产的CAPM。不同于Mayers的方法,我们在收益的均方差有效框架中推导了存在非交易性资产的资产组合理论和CAPM。  相似文献   

19.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即换入资产的计量)是会计处理的关键。尽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的计量存在多种情况,但只要掌握计量的基本原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并不难。  相似文献   

20.
朱裕生 《广东审计》2001,(11):16-19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前后内容变化很大。“现准则”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核算原则,取消了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和两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划分,减少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一律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取消了交易损益的确认并简化了非货币性交易的披露内容。本文就该准则修订前后内容的主要差异作了逐一辨析,旨在分析、探讨其修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