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江南 《上海企业》2006,(Z1):40-42
(一)引言 银行贷款资金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中都占有极高比例,而随着这几年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房产泡沫加速形成,一旦泡沫破裂,不但会殃及房产开发商、投资者,还会间接影响到发放贷款的银行,有可能会给银行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通过推出某种金融创新以降低银行房贷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房价上升较快,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议论,有人说“全球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上,而这一泡沫是由中国和美国创造的”,还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将在数月内破裂,不会超过一半”。中国楼市果真是这样的情形吗?笔者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3.
雨山 《上海房地》2013,(12):11-12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席勒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席勒曾准确地预言美国2000年科技股泡沫和2006年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席勒此番言论是否能够揭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02年、03年、04年连续三年的“牛市”行情,让投资尝到了房产投资的甜头。2005年的房地产投资热点是什么?投资应该如何把握?投资策略应当如何制订?一些中介、代理机构的资深分析师认为,2005年的房地产投资热点早在去年年底便已”显露端倪”。受本刊邀请.他们分析、预测了2005年的各类投资房产的市场热点,并以此为依据,向投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最近感觉沿海房地产市场的“洗衣粉”快撒完了.当然还需要媒体、政府、开发商在里面搅和一下.才会最终到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在这个时候.最适合回顾过去我与房产的欢乐时光.  相似文献   

6.
张延陶 《英才》2016,(4):96-97
密集、大胆而又准确到令人发指的危机预测,令席勒享誉全球。我绝对不会投资北京或者上海的房产。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在谈及中国的房地产时如是说。对美国互联网以及房地产泡沫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席勒被冠以"泡沫"先生,但其预言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时至今日仍没有大规  相似文献   

7.
博览     
英国《经济学家》房产泡沫何时破裂房价高得离谱?不新鲜,无论在中国、美国还是英国,都不新鲜。看看各国房地产广告的火暴就略知一二了。全世界很多国家,房价都已经破了历史记录,而且这个记录还在不断地被刷新。近年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一路攀升的房价功不可没。那么,如果房价下跌了,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还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泡沫吗?现在这个叫房产泡沫!甭管它叫什么,反正泡沫一旦破裂,后果……都不堪想像。  相似文献   

8.
根据最新报告,房产新政实施后的几个月来,房价仍在逆风飞扬,不光是北京,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除上海稍降外)房地产市场存在异常上涨现象。这种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长期上涨,必然会导致房地产泡沫。中国目前的形势,让我们回忆起世界发生的三次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以日本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初亚洲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是过度投资的结果,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是受外在危机和货币政策快速收紧的结果,目前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主要是房地产金融业(尤其是按揭贷款)过快发展的结果,那么,中国以较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的房地产过热具有典型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结构性问题限制使供给难以满足需求快速发展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内房地产近年来高烧不退,价格不断走高的现象,有关房地产泡沫问题的讨论也热火朝天,今年,更有几个外国专家提出来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将在数月内破裂”,如何看待“泡沫破裂论”,中国房地产真会如他们所言即将破裂吗?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通过对泡沫释义的梳理及中日房地产情况的对比给出了他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正海外房产投资渐成趋势,很多国人将聚焦点投向海外市场,在此大环境下,《房地产导刊》IPI国际地产投资俱乐部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与众多海外房产发展商合作,组织国内投资者去海外看房产、看美景。直到目前,《房地产导刊》IPI国际地产投资俱乐部已先后组织马来西看房团、塞浦路斯看房团等多种活动,旨在为中国投资者与海外房产之间搭建良好沟通桥梁,共促国际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8年,杭州房地产市场起步以来,就一直都有无数关于"杭州房价已经到顶"的传言。尤其进入2004年,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关于"杭州房产是否还有投资空间"都有着异常激烈的争论,而支持"杭州房产已经丧失投资潜力"观点的似乎还占有压倒性优势。但与此同时,一群有着相当数量的执着而隐匿的投资客却仍活跃于杭州的房产市场,除了温州、台州等地的"传统"投资客以外,其中并不乏被认为是市场敏感度不强的杭州本地人。他们坚定地认为,杭州的房产市场的投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完毕。 在2004年11月16日,由《楼市》杂志和中原地产共同主办的"2004年投资置业研讨会"上,就来了这么一群"投资客"。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其中尤以浙江人尤其是杭州人为多),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他们不但有着令人惊叹的雄厚资金实力和庞大的群体,他们对杭州房地产市场的了解程度更是让从事房地产媒体职业的笔者自叹弗如。那么,房产投资客、知名房地产经纪企业和房地产媒体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投资人以房产、土地作为投资的,则房产、土地应当由评估机构参照同类市场交易价格进行评估作价,并且房产、土地应当办理转移手续,将房产、土地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企业以房地产进行投资的,根据不同税种其纳税处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一、绪言 房地产尽职审查工作在外国已较早发展成一项专业工作。在日本尽管房地产市场泡沫在九十年代破灭,但是,由于国外投资机构过去十多年持续投资在房地产市场,同时日本REIT市场的出现,使得物业并购工作更加频繁,房地产尽职审查成为物业投资并购活动的一个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5.
1998~2003房地产市场繁荣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6年(1998—2003)房地产市场统计数据的分析,给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判断:房地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供需两旺,土地购置大幅增长,总体上比较繁荣;并指出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问题:高额利润的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空置率仍高居不下,房价虚高,土地购置上有圈地倾向。最后构建了房地产泡沫产生模型:通过放大机制(投资者的信心、对房地产的预期及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共同作用),经过反馈机制,放大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性泡沫,并促使这种循环不断进行,最终产生房地产泡沫。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的支持,房地产贷款是房地产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在当前国家挤压房产泡沫、房市发生较大转折而房地产企业融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的形势下,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发挥房地产贷款在房地产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成为金融界、房地产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完善预告登记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融通开发企业资金、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银行不负责任贷款的推波助澜下,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不幸演化成为一个泡沫,而且泡沫化仍在加剧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分这五个阶段:1.房地产泡沫。什么是房地产泡沫?“美国最不可能存在全国性的房价严重扭曲”(格林斯潘,2004年10月);2.“房地产市场存在一点泡沫”,但是,“我们不认为全美国都存在泡沫”。(格林斯潘,2005年5月);  相似文献   

18.
陆明柱 《上海房地》2005,(11):22-24
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进入了价格理性回归的稳态发展阶段,从各地区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以及中国的住房景气指数分析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观望期,因为随着价格走势的变化,消费对于价格走势的预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基于目前房产投资在中国的GDP中占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度,因此,对于房价的稳定在中国的各个地区由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大小和程度各异,使含义和政策各不相同。由于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存在,需要对于保险机制作出进一步的完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保险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房地产质量保险,住房信用保险和住房保证保险,住房抵押贷款寿险,房屋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险。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议论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文章不断出现报端。特别是今年里,有几个外国专家也参加了议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行列。他们提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论”,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接近爆炸的边缘”、“将在数月内破裂”。这些论点,与国内持“不能判断我国房地产已经是泡沫经济”的论点针锋相对,使得议论很为热闹。  相似文献   

20.
《山东房地产》2008,(5):4-9
这次全省房地产管理工作会议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世界金融的动荡,现在各个国家的政府尤其是欧美、亚洲等地的各国政府都研究如何救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不能置之度外。对房地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关注,总书记和总理几次讲话,要保持房地产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都有一系列的指示和要求。省建设厅与统计局联合搞了一个调研报告,报给省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