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陆上能源的开采趋于饱和,于是海洋油气能源的探索成为人类寻求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专家建议,海洋储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储量极为丰富的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订单     
《船舶经济贸易》2010,(5):51-53
英研究机构预测今年全球海工装备订单约30艘 英国巴克莱伊斯资本公司海洋油气市场分析师近日预测.今年全球用于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投资将比去年增长11%以上.投资金额为4390亿美元左右。该分析师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全球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需求量增加、油价涨到了每桶80美元左右,因此这将推动世界各石油公司增加对海洋油气开发的投资。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油气储量、产量有明显的上升,但天然气勘探开发明显滞后于世界其它国家,油气资源消耗中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未来油气资源的需求,我国应调整石油消费结构,提高油气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天然气在我国能源利用的比例;开辟新的油气探区,保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的权益;加强国外油气勘探开发,开展国际石油贸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利用相关的立法,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加强油气新能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增加油气来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是拥有184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资源大国,海域油气资源相当丰富,且目前的勘探率不高,海洋资源勘探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由此可见,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巨大。但同时,我国海洋装备自给率不高,深海油  相似文献   

6.
捍卫我国海域主权和勘探海底油气资源需要.海洋石油开发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日前召开的2011海洋工程学术论坛上.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在此战略背景下.业界只有共同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满足我国海洋油气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7.
开采海洋油气还是建造海工装备?对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这3家中国能源巨头来说,他们显然想鱼与熊掌兼得——在大力发展深海油气开采业务的同时,这3家企业还制定了明确的海工业务发展规划,希望利用自身现有的生产力量,打造深海装备建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洋油气开发污染事件频发。最近发生的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更是暴露出我国此类法律存在的多项监管漏洞。如何完善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污染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法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地球上陆地资源的日渐匮乏.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吲的重视,而常规水深范同内的油气资源外采已趋近饱和.人们便把目光投向深水和超深水海洋中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0.
由于陆地资源的减少,海洋油气资源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人类重要的油气来源.不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及开发能力还较为落后,应加强科技和体制创新,大力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水平.在6月11-12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海洋工程技术装备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深海大未来”的主题,展开热烈研讨,并达成上述共识.  相似文献   

11.
[导读]科技日报社与科教部社会发展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举办专家座谈会,来自我国深海探测与运载作业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及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议。  相似文献   

12.
《船舶经济贸易》2013,(5):59-59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在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特种船舶装备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深海钻井船、大洋渔业船舶、深远海多功能可移动式人工岛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的大规模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一、海洋工程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环境分析 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沿海国家普遍加紧了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海洋环境探测、海洋资源调查、海洋油气开发正成为世界高技术竞争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远东的油气资源及其开发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远东地区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资金短缺和国家东部开发政策的制约,远东地区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很低,开发和利用规模极为有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萨哈林油气资源的开发,油气开采工业不仅成为该地区经济的“朝阳产业”,而且也是与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发展经贸合作的优势经济部门。《2001—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和重新修订的《1996—2005和至2010年远东与外贝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  相似文献   

15.
海洋工程装备拥有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内涵,绝不仅仅局限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船企只能在拥挤的商业"红海"中煎熬.《解读海工装备产业新内涵》一文对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介绍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水综合利用装备等七大类别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国内外情况,希望对船企拓宽视野,调整产品结构带来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能源短缺.近年来随着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日益饱和,80%的油气增量来自于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形势日益迫切。”日前,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大学剐校长余建星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海洋油气开发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关乎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持续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能源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一同成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工作重心,而油气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储量及开采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因此进行海上油气资源开发将有效解决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有利于我国战略安全与能源安全。由于我国海上油气资源普遍分布于争议海域,涉及国家领土与主权问题,实际操作难度大。1978年,邓小平副总理在处理中日领土争议问题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并在后期的实践中成为解决争议海域油气资源开发的新思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上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18.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钻采设备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世界油气需求增长强劲.据BP2005年能源统计,1981年的油气消费量各为29.9亿吨和1.47万亿立方米,到2004年则分别达到40.4亿吨和2.69万亿立方米。而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预测,到2030年,世界油气需求预计将分别达到57.69亿吨和42.03亿吨油当量。随着陆上油气资源逐渐减少甚至枯竭,海上油气资源越来越成为未来开采的重点。海洋油气资源钻采设备,如石油钻机及其关键设备、井控设备等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向着超深井、大功率、高压力、自动化、高效率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快的发展步伐,陆地资源已在人类无休止的开采、发掘中趋于枯竭。但人类的发展却离不开资源的消耗,趋于枯竭的陆地资源已无法满足人类无止境的索取,然而人类需要进步,在陆地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之后只能另辟蹊径。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海洋面积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中,蕴藏着的资源,目前已知的且价值最高的就数海洋中的石油气资源,而在数万米深海之下还有尚未被发现或开发的资源也是无穷无尽。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寻找资源的目光投入到海洋之中,并且经过发达的科学技术重重探索之后,人类也逐渐揭开了万米深海的神秘面纱,海洋这个蓝色的宝库,也将越来越多的可利用资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然而对于海洋石油气的开发及开采,人们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由稚嫩到成熟的科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成熟的技术或者不熟悉的操作引起的石油气开采或运输事故导致油气溢入海洋,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整个生态圈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随着陆地及近海油气资源逐渐减少甚至枯竭,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世界先进国家都将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投向了深海,深海油气钻采技术及装备已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研发的热点.这里,深海油气资源钻采技术装备指: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深水钻井浮船等钻井装备;浮(船)式生产储油卸油系统(FPSO)、半潜式平台生产系统(含张力腿平台生产系统)、自升式平台生产系统和驳船式生产系统等移动式海上采油(生产)装备;以上钻采装备或设施的配套设备如石油钻机、钻井泵、井控设备、固控设备、井口钻具排放系统、井下动力钻具及仪表、海上平台完井系统、海底完井系统、近水面完井系统、油气水分理处理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