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在中国定位于实现“双碳”目标的“兜底”技术。火电、水泥、钢铁和煤化工行业的碳排放量占中国工业碳排放总量的92%,是CCUS技术应用的目标市场。中国已完成了全国二氧化碳理论封存潜力评估,二氧化碳陆上地质利用与封存的理论总容量为1万亿吨以上。在役和新建大型煤化工园区内的煤化工及其自备煤电、在役和新建坑口煤电是中国推进CCUS技术应用的主战场,二氧化碳就近由管道输往油区注入油藏驱油封存是主要利用方向。中国已经建成投产的煤化工产能规模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33亿吨/年,二氧化碳全部通过新建捕集工厂和管道输往油气田进行地质封存,需要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工厂上百座、输送管道2万~2.5万千米,工程总投资可能高达4000亿元。 相似文献
2.
低温甲醇洗技术目前已成为煤化工领域不可缺少的工艺流程,自变换气带来的氨随着甲醇的循环利用及酸性气浓缩管线,会在低温甲醇洗系统中不断进行累积,严重威胁系统安全运行。文章详细介绍了在大型煤化工企业防止氨累积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碳氨捕集器应用的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二氧化碳减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相似文献
4.
5.
二氧化碳捕集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控制CO2的排放量已是全球能源和工业界不可回避的课题。详细介绍了CO2捕集系统及其所采用的CO2分离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种CO2分离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工业和能源2个重点行业的CO2捕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CO2资源化利用是将来CO2减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8.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CCS有着帮助煤电等行业实现零排放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作为一项尚未成熟的技术又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和挑战,了解并跟踪这一前沿技术在国际上的发展与应用,并积极作好相应的准备,是中国能源企业在减排方面应当考虑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埋存已被提上日程.其中,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在提高低渗透储层有效动用储量和单井产油量方面效果明显,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美国的“清洁能源和能源安全法案”“能源政策法”“国家提高石油采收率计划”都促进了美国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美国是世界上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最多的国家,历经60年的实践,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美国已发展成熟.中国具有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和驱油的巨大潜力,但由于与美国相比在地质条件、气源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差异,不能照搬美国的技术和经验,需要理性推动中国的二氧化碳捕集、驱油项目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合作,创造适合中国低渗透/超低渗透油田特点的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可降低汽车排放主要污染物达95%以上,填补了国内空白。根据统计,柴油机是汽车PM2.5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刘屹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柴油机颗粒物捕集系统DPF。该技术使用了主动再生技术的DPF系统,通过对柴油车的排气系统进行改造,以蜂窝陶瓷或碳化硅等高孔隙率材料制成闭流式过滤通道 相似文献
13.
段塞流捕集器是油田地面集输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其运行性能对保障下游设备内气液流量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针对液体携带的强动能会对设备内件产生撞击、造成下游设备内液面波动过大等问题,提出螺旋段塞流捕集器设计方案,结构型式以螺旋分配器、聚结板、导流板、折流板为主要部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软件FLUENT,基于双欧拉模型,考察螺旋分配器的消能效果和螺旋段塞流捕集器的流动过程。针对介质流速过大(9 m/s)时仍有较大残余动能,提出为螺旋分配器加筛型盖板,将聚结板改为稳流板的优化措施。优化后,气相经过气体稳流板,具有残余动能的液相进入液体稳流板,气液两相均得到较好的稳流效果,较大程度上解决了混输段塞流对油气集输运行设备的影响,提升了油气勘探开发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工业化示范项目开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0,26(6):49-49
中国第一个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工业化示范项目2010年6月1日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现场开工。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总经理顾大钊说,这一项目的实施,是神华集团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探索二氧化碳减排途径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在火力发电厂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考虑行业和地域特点,混凝土工程中钢筋含量的实际值较工程投标阶段参考的定额值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常情况下需要进行调整。本文结合电力行业现行条件下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中约定的不同调整条件,参照不同建设方业主项目的结算经验。对调整方法进行了分析,澄清了不同合同条件下对于调整方法可能存在的歧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