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梅  王蕾 《魅力中国》2010,(20):96-96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融资机制的创新成果,它对于优化世界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各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资产证券化受到种种非议,我国处在发展初期的资产证券化也遭到人们的质疑。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总结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稳健发展的启示。最后,结合我国实践提出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微 《产权导刊》2006,(8):25-26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形势 资产证券化业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其提升流动性和分散风险性的核心功能,现已成为美国固定收益产品市场上份额最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刘少波  何剑 《特区经济》2006,(5):338-339
本文分析了现代资本市场七大创新的演变历程,认为现代资本市场已从标准金融走向行为金融的研究,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从一国市场向全球市场发展,资本市场的创新还体现在从主板市场到二板市场、从基础工具到衍生工具、从融资证券化到资产证券化、从传统交易到网络金融的发展方面,从中得出了现代金融市场创新广泛性、深入化、快速性和动力强劲性的结论及启示。  相似文献   

4.
薛莉 《西部论丛》2005,(6):46-48
中国人民银行3月21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此举意味着各方关注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已揭开序幕。一个被学术界呼吁了多年、金融界盼望了多年的创新业务——资产证券化终于走向了前台。资产证券化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联结,一方面实现银行信贷风险“减压”;另一方面,在为资本市场增添交易品种的同时.为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  相似文献   

5.
熊寿峰  周芸 《发展》2007,(6):109-110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业发展的一大创新和趋势,是以可预见的现金流为支持,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一个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资产证券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运作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券化资产从最初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住宅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其他贷款证券化等)发展到各种非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卡、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6.
对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杰 《发展》2009,(10):59-61
资产证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国,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产品,发行量与已流通的市值规模不逊于国库券、政府公债及公司债等。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自从2005年12月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首次推出建元、开元两支资产支持证券之后,发展迅速。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即使是资产证券化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无论是金融体系还是会计理论及实践,依然存在着漏洞及争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入,全球贸易经济推动了全球资本运作的发展,资本虚拟化成为资本运动的突出表现.具体表现为资产证券化。全球性资产证券化推动了全球资本运动,促使资产全球性流通.达到融资.投资和资本营运的目的。长期资金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融通的.主要以长期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通过资本市场资金需求者筹集所需资金,资金供应者通过投资而取得更多的收益,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扩大企业资本势力.改善了资本结构,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市场为资本提供了运作场所.资本给市场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8.
“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是流传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句名言。如今,这个被学术界呼吁了多年、金融界盼望了多年的创新业务——资产证券化终于在我国走向了前台。本文肯定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意义,并针对其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慈 《辽宁经济》2009,(2):47-47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ABS)是以资产支持的证券化之意.它是以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其特点特别适合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具有超前性、社会性、公益性、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沉淀成本高、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从这个一般定义出发,资产证券化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来举债。运用这种方法,一个借款人可以向市场上的投资者直接借款而不再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或透支,这种资产证券化可称为"一级证券化"。第二类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这种形式的证券化可称为"二级证券化"。现在金融业所称的资产证券化也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出现艺术品证券化这一新型交易模式,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追捧,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以天津文交所和深圳文交所为代表的各地文交所均推出了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模式。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艺术品证券化交易在我国的出现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但是各方对其褒贬不一。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艺术品证券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缺陷,并且按照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步骤和参与主体对未来我国艺术品证券化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利用市场来组织金融服务分工的制度,资产证券化融资效率较高的原因在于金融服务的分工和专业化,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成功运作资产证券化所必备的市场和制度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效率将比银行融资更低。我国资本市场和配套制度的现状决定了当前我国不可能大规模地利用资产证券化,但是离岸资产证券化值得人位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3.
邢获 《天津经济》2004,(4):61-6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创新的融资工具,发展十分迅速。美国是最早进行资产证券化、也是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资产支持证券总余额高达1.6万亿美元,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已成为美国仅次于联邦政府债券的第二大证券市场,远远超过股票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特别的融资方式。资产原持有者将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资产真实出售,形成了风险隔离,是一种有限或无追索权的交易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资本市场对资产收益与风险重新配置的作用,资产出售者规避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也繁荣了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20世纪60年代末,资产证券化出现在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在9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资产证券化的实践,2005年进入了规范发展时期。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规模情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主要对其发展的空间与行业分布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和发展,宣告了一种全新融资技术和金融工具的诞生,它不仅激活和丰富了国际金融市场,而且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能成为未来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资本市场上虽然一直没有规范的资产证券化操作,但各金融机构和国内学者对其关注逐年升温,并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信托产品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理等方案。2001年4月28日《信托法》的正式通过为资产证券化扫除了一定的法律障碍:以2003年6月华融不良资产信托化案例为代表的准资产证券化模式将资产证券化继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性”的新融资方式,自70年代在美国开创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展最快且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和数量都是空前壮大。  相似文献   

18.
钟禾 《西部论丛》2005,(6):49-52
中国人民银行于3月21日宣布,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促进金融创新,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是未来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和主要手段。而SPV是实施这一改革的重要载体。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证券化市场要求的SPV,是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艾西南 《新财经》2006,(12):98-99
由于目前的分业监管格局,作为重要金融创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一直受到抑制。为改变这种状况,监管层正在研究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市场交易,增加产品的活跃度。笔者认为,这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流动性问题不是仅靠拓展市场可以解决的,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自身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