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视角”日益成为中国国际政治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所谓“中国视角”是否就是创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呢?“中国视角”与西方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之间有没有联系呢?这些都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于2005年7月22日在北京举办“研究方法与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与会人员围绕对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认识、学者…  相似文献   

2.
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评介出现了一个高潮。中国学界对西方理论日益熟悉,自身的理论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西方理论的大规模导入并没有相应刺激中国学者产生丰硕的理论成果,自身理论的贫乏在中国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中国学者热衷对西方理论进行琐碎考据,进而产生了对西方理论的严重依赖性,缺乏对具体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学术氛围。作者结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一书所反映出来的过去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成就和不足,分析上述现象,并尝试提出改进之路。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学者研究的领域日益拓展、思考的问题逐渐深化,中国学者由主要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逐渐转向独立思考,在借鉴与反思中力图有新的理论建树,引入中国的视角,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鉴于此,《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自本期开始创设“思想对话”栏目,将陆续推出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与对话,展示他们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思考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的发展动向。本期刊发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系亚历山大·温特教授关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空间”的对话,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推动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学术界 ,关于国际关系之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学术群体 :一为理论探讨 ,多偏重于学术本身 ;二为对策研究 ,多侧重于政策解释。我曾有一种愚见 ,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研究 ,“对策性研究多于理论探讨(这与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形成对照 ) ;介绍西方多于自己创造 ,即使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也不是很系统和全面 (这与日本国际关系学界相似 ) ;学习多于参与 ,参与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 (这是发展中国家学术界的共同特征 )”(《国家利益是合法性相互制约的利益》,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 2 0期 ,第 14 2页 )。短短 5年…  相似文献   

6.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点。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特性也许就是开放式的自主发展 ,充当国际关系知识的一间“世界工厂”。所谓开放 ,在其主要意义上是指 ,在与美国一起分享共性的“盎格鲁———美利坚知识传统”的同时 ,英国又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国际关系理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发展 ,是指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并不依附于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名牌”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许多英国学者更倾向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批评理论。多元主义与学术民主色彩明显。不要求学者服从于某种整齐划一的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理论 ,比美国同行更有可能、更有资格回应全球化提出的各种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由于学科特点使然 ,国际关系理论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地被视为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而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理论发源地的欧洲则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然而事实上 ,欧洲大陆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论传统和发展轨迹 ,其文化背景、主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学科的成长都与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不尽相同 ,尤其是它从社会学角度对国际关系的研究 ,为“9·11”事件后的国际关系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范式。而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缺陷以及语言方面的障碍 ,则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去关注这一学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进展迅速,可以说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新理论的介绍、评价以及同期跟进等方面,还表现在他们有了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自觉与初步尝试。本刊编辑部尝试对2005年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研究进行述评。理论研究部分仅仅采撷了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女性主义三个流派。这些述评旨在补充同类研究只是针对2005年6月以前发表成果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受到实证主义和美式方法论幽灵的威胁。如果这个幽灵得逞,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将不过是美国国际关系学苍白的翻版而已。更有甚者,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与为数甚少的美国学者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学者对话的能力将受到极大局限,而美国学者也缺乏与非美国学者进行对话的兴趣。一些在美国受训的中国学者强调,那种与美国式的形式建模法密切相关的实证主义和方法论胜过其他方法,因而必须为中国学界所采用。这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未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作者主张国际关系学采取反思主义研究法,拒绝国际关系研究中实证主义的谬误和美式的科学主张,并呼吁中国学者不要着迷于美国学界的资金能力和慷慨大度,而要认识到美国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还有更令人感兴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作者批判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实践。最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用西方"文明"的规范重塑世界,而国际关系学科中则存在着排斥非西方价值观的根深蒂固的误区,这导致国际关系研究出现了理论肤浅化及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国际关系学者担当起道义上的责任并寻求人类文明的共性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3.
新书介绍     
本书由美国学者詹姆斯·多尔蒂和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合著。此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当今西方各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及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过程。全书共分13章,即: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方法;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政治局势持续深刻变化及中国日益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总结国际政治的新经验,并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是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2007年10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国际政治新经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青年学者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西方学者的概括模式一般为:本世纪20—30年代,政治理想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开始产生;30—50年代,政治现实主义胜利,取代政治理想主义,显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趋于形成;60—70年代,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入现代主义阶段;70年代以后,后行为主义兴起,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入否定之否定阶段。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1 2月 2 1 -2 2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办的“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 :比较与借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以及全国各地 1 8所重点院校 40多位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 ,学者们围绕着大会的四项议题 ,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一、关于“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研究界的思考”与会学者普遍认为 ,改革开放 2 0多年以来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首先体现在参与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越来越多 ,特别是中青年学者 ,…  相似文献   

17.
强东妮 《魅力中国》2011,(17):284-284
中国现今的许多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以及中国外交的“表达”,可以用更加宽广的眼光和胸怀予以看待和接纳,例如和谐世界观的提出,在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和谐”、“和合”思想后,又在外交实践时充分体现着“中庸”的思想,应该超越以往国际关系理论或者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看待“和谐世界观”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从“思想”到“理论”的迈进。  相似文献   

18.
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由欧美主导,但这种态势在悄然发生改变。非西方学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汲取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养分,观照现实世界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动国际关系理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期特推出秦亚青和阿米塔夫·阿查亚两位学者的文章,旨在反映和呈现他们在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方面的最新创见。相信他们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的中国学者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政治理论的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由欧美主导,但这种态势在悄然发生改变。非西方学者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汲取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养分,观照现实世界的实践,提出了新的分析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动国际关系理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期特推出秦亚青和阿米塔夫·阿查亚两位学者的文章,旨在反映和呈现他们在国际关系理论多元化方面的最新创见。相信他们的作品能够激发更多的中国学者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国际关系基准时间的"再问题化",作者旨在分析目前西方正统的基准时间是如何被中国学者所接受以及在接受这套话语之前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史的理解是否还曾存在或使用其他基准时间。通过对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著作中关于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转折点的叙述进行分析,作者发现:首先,在民国学人的观念中很少以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情结"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叙述中并非一直存在,而是一个历史建构的过程。其次,近代欧洲出现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构成了近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多元的国际关系基准时间,反映出近代中国学者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国际政治史观。最后,作者所运用的基准时间视角和史学史方法有助于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史书写在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并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建立以中国或非西方为本位的国际关系史叙述带来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