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劳动力价值是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劳动力价值问题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国内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劳动力价值的扩大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的变动、我国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以及劳动力价值与按劳分配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运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劳动力价值问题,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每小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变和每小时劳动力的维持费相同的假设条件,以及运用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得出劳动力使用1天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大1倍的结论。实际上,使用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价值也具有边际递增的特性,上述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比较动态的分析方法,能够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莱博维奇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相对固定的假设不合理,并提出了阶级斗争决定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格决定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不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等观点。这些否定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他所提出的对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不仅对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毫无帮助,而且还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何伟 《江南论坛》2001,(11):5-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所谓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我理解就是对马克思原来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深化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在理论上是一个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发展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提出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区别了劳动和劳动力,解决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和古典经济学的两难选  相似文献   

5.
李玮 《生产力研究》2007,23(15):7-8,9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深化认识,解释传统理论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研究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得出劳动力价值提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概述了90年代以来理论界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范围、劳动力价值的实现与按劳分配、智力劳动力工资的理论解释问题上提出的许多新的观点并作出了简要的评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如:劳动力价格背离价值的理论问题,劳动力价格高于价值的现实问题,劳动力的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等值得深入探讨,以使劳动价值论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对价值实体理论进行了深层探讨。作者认为:(1)传统的价值源泉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表明:传统的价值源泉理论存在缺陷,必须发展完善;(2)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是“自然人”的劳动力,是不科学的;严格或科学意义上的劳动力,只能是“社会人”或“经济人”的劳动力;(3)商品价值是由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这是变革“劳动力”概念的必然推论;(4)“价值共创理论”的确立必然导致“价值共分理论”,从而为收入分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对农民工工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包含一般的、平均的劳动力价值构成及其变化界限、工资变动等方面内容的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乡镇企业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工资的形成机理,初步估量了2004年中国农民工在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试图探究农民工工资低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农民工工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7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搜寻理论,为加深对信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早期的劳动力搜寻理论主要研究在职位供给分布已知的假定下,劳动力供给方——劳动者对职位的搜寻行为,如搜寻密度、在职搜寻等等,它忽视了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雇佣行为对劳动者的职位搜寻行为的影响。针对这个缺陷,均衡搜寻理论把作为劳动力需求方的企业行为内生化,从而为分析企业行为对劳动者的职位搜寻行为的影响,进而为深入审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价值理论不应该是一个比较静态的理论。因为使用价值理论的创新,价值理论能够动态化。价值理论的动态化为剩余价值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上,劳动力的价格与劳动力的价值相一致,不存在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  相似文献   

11.
李锋  区浩潆 《经济论坛》1999,(13):30-31
企业家的价值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企业家作为一种特殊劳动力,具有与一般劳动力不同的价值内涵,即能创造出比一般劳动力所能创造的大得多的价值。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这种劳动力商品...  相似文献   

12.
在解释世界市场的形成、劳动力集聚以及国际贫富差距等现象时,新经济地理学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结论。由于阶级立场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地理学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分析结论存在一定差异性。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是国际分工的产物,也是资本逐利本性的必然结果;劳动力集聚的实现是国际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劳动者与资本家利益分配动态协调的过程,是工人依附于资本家的程度得以强化的过程;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严重的国际剥削是造成国际贫富差距呈现出拉大趋势的重要原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在分析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其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当今的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只有生产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物化劳动),没有生产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活劳动)的耗费。劳动力的生产也有劳动时间的耗费。劳动力的自然再生产时间不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时间、即学习劳动的时间形成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生产劳动力的物化劳动,如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等;二是生产劳动力的活劳动即学习劳动。  相似文献   

14.
城市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效应的区域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比较我国各地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文章首先在新古典框架内构建两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增长模型,并得出理论命题:随着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城市部门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效应会趋于减弱,而对外地劳动力会逐渐增强。文章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地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最小二乘法、组内变换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以及逐步引入额外回归因子等方法,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从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角度,认识各地技术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产权的界定、特点及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力产权是当前我国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由于对劳动力产权缺乏统一和科学的界定以及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因此难以建立科学的劳动力产权理论。本文从对产权和劳动力的内涵分析出发,指出了当前学术界对劳动力产权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产权作了新的界定及分析了劳动力产权的特点,并进一步对劳动力产权进行了层次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如何实现增长,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强调劳动力因素,也有人重视资本形成或投资,还有人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决定作用。因此,分析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实现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条件和政策,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策现象”引出对企业价值的思考,在对企业价值内涵本质属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以企业市场价值为核心的企业价值概念群,并对企业价值的概念给予了新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劳动力产权的产生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劳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劳动力所有权和劳动力商品;原始劳动力产权与法人的劳动力产权等理论问题。明确了劳动力所有者和界定了劳动力产权的科学概念,有利于尊重、承认和发挥劳动力人才的社会价值,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的穷人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本论》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证是科学的,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力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合理利用追求最大利润动机的积极作用。劳动者对劳动力和资本家对财产具有同等的权利,要重视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应成为我国解决贫困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需求是产品市场的派生需求,劳动力需求理论是从企业的生产理论推演产生的。劳动力需求理论虽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还是得到了学者们比较好的认可,只是在对劳动力需求的测量方面存在缺失,对反映劳动力需求主要指标的职位空缺的理论研究和职位空缺数据收集的操作性研究少之又少,对与充分就业紧密相关的职位内容和职位结构的经济学研究缺乏微观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都没有建立起一种同时包括测量方法与理论分析的合理体系和科学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