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我国来华留学生规模逐年扩大,管理问题不断增多,研究来华留学生学校归属感成为必要。基于学校归属感有关研究,本文分析了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特征,阐释了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主要因素,从政策和制度、教与学机制、制度化管理、精神文化活动和心理辅导系统等五个方面提出培养来华留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看如何提高留学生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以前在地图上标志文化边缘的分界线已经变得模糊起来。外国人来华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何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做好留学生对异域文化适应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相似文献   

3.
浅析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的层次、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产业化呼声越来越高,给原有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带来新的课题,本从社会、政府、高校三个不同层面,探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近年来全国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留学层次也逐步提高,从最初的语言培训、短期进修发展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受我国留学生教育历史和外交政策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一直采用自上而下的"特殊化"管理模式,留学生仅仅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这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满足不了留学生作为现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本文以跨文化视角在多国跨文化环境中探讨来华留学生自治管理工作,将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客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主体化,在中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监督下进行有效的自治管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做好这些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是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所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就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短期来华留学生数量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0%,其回国后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构建科学合理的短期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体系至关重要。针对短期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存在的诸如针对性不强、缺乏完整体系等问题,文章提出要有针对性、冲突性及要成体系等短期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质量是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评价、监督和质量保障,对于全面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从师资队伍建设、监控体系构建、专业建设强化、招生规范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发力,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湖南几大高校的296名来华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来华留学生的情绪智力与其汉语水平考试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来华留学生情绪智力的不同维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来华留学生对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感知十分敏感;(3)善于调节自我情绪与理解他人情绪的来华留学生,更有可能在汉语水平考试中取得更高的成绩;(4)来华留学生的情绪智力与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来华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华就业,缓解了国际商务发展与商务人才紧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对国际商务事业的促进作用,并就加强和优化在华留学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来华留学生具有语言技能强、文化背景多元等优势,可促进国际商务发展,我国应通过适当放宽政策限制、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等途径促进符合国际商务发展需求的优秀来华留学生在华就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来华留学生不断增多,如何帮助留学生融入学校生活、保障留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学生管理问题。依托社会认同理论,以来自42个国家的168名来华留学生为被试,考察来华留学生多元社会认同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和总体适应水平随来华时间呈由高到低再提高的“U”形趋势;留学生多元社会认同水平越高,学校适应越好;社会支持感中介多元社会认同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韩国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国际化竞争形势,提高教学水平与服务质量成为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的重要保障。与本科院校留学生教育相比,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尚处于开创期,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先例可循,加上留学生数量不多,且培训时间较短,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这都给高职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基于对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认识与思考,探索具有特色的高职教学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国际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的市场分布呈现出一种极不均衡的状态,形成国际留学生市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我国入世后,对境外消费方式下的市场准入没有限制,虽然从签约起有五年的过渡期,但目前我们已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因此竞争日益激烈。现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质量和特色建设;积极解决留学生费用;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和组织科研;加强教育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为了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苏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为中苏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在苏丹逐步形成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中国与苏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堪称中国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典范,每年都为中国带来数百万吨的权益油。同时,中苏石油合作也有力地促进了苏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突出表现为境外消费(留学生教育)教育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际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形成当前国际留学生市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我国入世后,对境外消费方式下的市场准入没有限制,虽然从签约起有5年的过渡期,但目前我们已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因此竞争日益激烈.现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质量和特色建设;积极解决留学生费用;针对外国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和组织科研;加强教育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境外投机资本进入我国股市,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实体经济、金融、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对境外投机资本进行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应鼓励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形成资本双向流动,对境外投机资金进入我国股市的渠道进行严格管制,加强我国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能力,建立监控、防范境外投机资本进入股市的联动机制,尽快完善我国外汇市场制度,减轻境外投机资本流入对我国股市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行的学位服源自中世纪欧洲罗马教会的僧侣服。它是封建社会末世,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国门后,以传教士和海外学子为媒介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物化形态强行输入中国的,所以是后殖民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与学位授予礼仪不相符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服饰大国,应该有符合我们民族特色的学位服。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流动对增强东道国自身技术吸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来华留学生数与留学回国人数以及外资就业率作为人力资本流动的代理指标,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来测算技术进步,就人力资本流动对FDI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FDI和人力资本流动相结合与技术进步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正效应并不显著。因此,我国应当提高人力资本流动质量,提升其总体水平,为FDI技术溢出创造优越的人才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并购活动.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面对众多的海外并购机会,我国企业掀起了一波海外并购热潮.但是,在海外并购市场上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将近70%的海外并购是失败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还面临着许多障碍.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加强政府协调与引导,确保海外并购的智力需求,以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早期中国画家在学习西方油画的过程中,提倡中西融合的绘画理念并付诸实践,形成了早期中国油画的风貌。及至今天中国油画还部分地呈现出意象性的特征及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描绘,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公益旅游在国外发展异常迅猛,在国内却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我国的公益旅游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我国的公益旅游却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侧重在旅游的途中进行教育的传播,切合实际也更加立足长远。总结发达国家和我国在公益旅游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我国公益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