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确保2004棉花年度棉花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刚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供销总社的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各级农发行要认真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为做好新年度棉花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加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江苏银都集团有限公司是集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公司牢记企业宗旨,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规避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为先导,成立了棉花、蔬菜生产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大丰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国家棉花产业政策及棉花市场的变化,钟祥瑞星棉花有限公司从2001年至今,连续六年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棉农为基础,以协会为纽带,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经济合同为保证,用利益机制将棉农、棉花流通企业连接起来,利益共享、市场风险由企业承担的棉花产业化经营雏形,使农民和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2006年,该公司收购经营皮棉9.4万担,其中从参加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收购皮棉4.37万担,占收购经营量的46.5%。给7543户参加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返利110万元,户平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务院对棉花"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的要求,我国棉花流通体制已经进行了重大改革。但是,我国现行的棉花流通方式,仍然十分落后,制约了我国棉  相似文献   

5.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按照国务院"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的改革精神,我国棉花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不断加快,棉花产业的整合、洗牌、重组、改制力度不断加大,继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的改革也开始紧锣密鼓、卓有成效地进行。两大体制改革互相配套、互相促进,起到了良好的互补、互益作用。  相似文献   

6.
打破棉花经营垄断是从1999年棉花年度实施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除原有的供销社棉麻经营企业、农业部门的良种棉加工厂以外,经资格认定的纺织企业可参与棉花收购经营。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我国棉花产业政策及棉花市场的变化,钟祥瑞星棉花有限公司从2001年起,连续七年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以棉农为基础,以协会为桥梁,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经济合同为保证,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将棉农、棉花流通企业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利益共享、市场风险由企业承担的棉花产业化经营雏形。仅2006、2007两年,该公司收购经营皮棉19.1万担,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07,(2):F0004-F0004
对于新年度棉花进口配额何时增发的问题,一直是近期业内关注的焦点,对此,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棉花形势分析会、购销洽谈会暨交易商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目前发改委尚无明确计划,但3月份之前不考虑发放。农发行称配额的增发涉及到保护农民利益、棉纺织企业利益等方面,肯定要把握好时机,主要是要参考国内棉花销售的情况,选取有利的时间。特别提醒注意今年的政策,最终目标是和国际市场接轨,还要保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产棉、用棉大国。但长期以来,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棉花价格的忽高忽低,棉花质量性差和异性纤维多,致使棉农收入不稳,影响着纺织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出路在哪里?近年来,棉花产业界对中国棉花产业提出了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国务院2001年27号件强调“走棉花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并强调棉花产业化经营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棉花是我国农业种植的大宗农副产品,纺织工业重要原料。在棉花流通通体制改革进程中,随着市场的逐步走向成熟,其主导棉花收购市场的主体,以纺织行业、轧花企业和棉农群众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驾驭市场的缰绳牢牢握在了农民群众手里,棉农的利益得到市场的有效保护,显示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棉花质量问题关系到产、供、销各方面和利益。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棉花流通体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棉花的价格基本由市场形成,经营渠道逐步拓宽,国家对棉花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在棉花流通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棉花质量得不到保证,多渠道、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因此,今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一放”、“二分”、“三加强”的棉花政策。即:放开棉花经营;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调控效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棉花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国家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适应新的棉花购销形势的棉花收购、加工、经营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目前,国家已相继出台了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企业资格认证条件及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并完善了棉花储备体系,在棉花质量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些 监督和处罚制度。但纵观历史,棉花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棉花产、供、需各方的突出问题,在一些特殊的棉花年度,还表现得特别严重。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棉花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离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棉花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完善棉花质量保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根据当前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棉花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棉花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务院对棉花“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的要求,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创新棉花生产经营体制。同时,还要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强棉花生产组织、供销企业、纺织企业的联合与合作,组建棉花企业集团,发挥群体优势,形成新型的市场主体。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眼下又到了广大产棉区农民选购2011年棉花良种时节,针对2010年多数地方棉花衣分率偏低、影响棉花生产经营效益的现象,江苏大丰、亭湖、射阳等地棉花经营企业呼请广大棉农正视棉花市场  相似文献   

15.
近日,市场预期国家将继续增加棉花收储数量,以保护农民利益。至今国家已累计收储棉花56万余吨,占前期计划的46%。市场之所以有这种预期,可能与棉花行业呼吁加大收储力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棉花制度 1.统购调拨的基本制度。建国初期,国家对棉花的收购,逐步由合同订购过渡到统一收购,确立了我国棉花统购的基本制度。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为了有计划地统一掌握和分配棉花,保证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和外贸出口的需要,对棉花施行统购统配制度。1954年9月9日国务院举行224次政务会议,听取和批准了《关于准备实施棉布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和棉花计划收购的报告》,通过了《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命令规定:凡生产棉花的农民应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将所产棉花除缴纳农业税和必要的自留部分外,全部卖给国家。棉农自留部分需要出售时,可由供销合作社继续收购。私营棉花商贩一律不得经营籽棉、皮棉的收购和贩运业务。私营絮棉零售商贩,继续由中国纱花布公司供应絮棉,维持经营。私营籽棉加工业,通过供销合作社委派加工。农民留种用籽棉,供销社应给予加工的便利。此后,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统购制度。如1956年开放小土产自由市场后,由国家统购的棉花也流入自由市场,妨碍了统配工作。为加强对自由市场的领导和管理,划清自由市场的经营范围,1957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和统一收购的农产品和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在生产经营上农民一直把棉花生产当做发家致富的根本,加之国家对棉花生产的"倾斜"政策,尤其是在大包干以后的几个年份里,棉花价格与其他经济作物,与当时生产资料的价格比较合理,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但是,近几年来出现了种棉积极性下降,棉田面积逐年减少,粗耕、劣种、轻管的现象,特别是去今两年,有的农民对上级的植棉指令性计划持抵触情绪.少种、不种棉花的"顶牛"现象已有发生且有发展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棉花生产的出路何在?最近,我们对冀县3个乡镇、80户农民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政策不平衡、比价不合理、效益悬殊.  相似文献   

18.
2001年国务院提出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几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对棉花产业化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结合德州市实际,就棉花产业化经营提几点意见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更是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内容。如何积极扶持和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笔者结合荆州市棉花产业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棉花产业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连跌、种植成本上升、质量下滑、国内外价差拉大、纺织服装出口受阻等问题,使棉花产业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棉贱伤农、棉贵伤纺"等问题,为了保护棉农利益、维护我国棉花产业的安全,国家先后出台了棉花进口配额、临时收储政策等一系列棉花产业扶持政策。本文认为当前建立在分散的棉农经营模式之上的棉花产业市场机制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重要根源,解决当前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困境,应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棉花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着力解决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