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文是长春市二道区三道镇的农民.然而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现在是二道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王",作为农民出身的陈文能有今天的成绩,可真吃了不少苦.  相似文献   

2.
正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体育局、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吉林省农民体育协会、吉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长春市农业农村局、农安县人民政府、吉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陈家店村)承办的"陈家店杯"2021年第三届全国农民广场舞(健身操舞)大赛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陈家店村开幕。大赛以"建党百年华诞,助力乡村振兴;展现农民风采,  相似文献   

3.
<正>张会康是一个深深热爱农广事业,默默无闻奋战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第一线的"农广老兵"。18年来,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区农广校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广事业,锐意进取以干克难,开创学历教育培训新局面;纵横联合,拓展农民科技培训新渠道;锐意创新,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禅精竭虑,谋求学校健康发展新机制;勤于调查,研讨农民科技培训新对策。他心系农民扎根基层,埋头耕耘甘于奉献,执着坚守着农广人的初心。  相似文献   

4.
<正>张维俊,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苇子沟街道办事处兴隆沟村六社的一个农民,经营的土地虽不算最多,却是当地十里八村响当当的农民致富带头人。2008年,他创办的苇子沟镇沃野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九台区最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因为合作社经营有方、带动作用大,2013年沃野种植合作社被评为省级优秀示范社,2014年又被评选为国家级示范社。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他打算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时候,2015年吉林省发生了几十年难遇的大旱,产量不足  相似文献   

5.
他是农民的儿子,他时时刻刻挂念着农民,他把满腔热情倾注给了农民,他就是武邑县审坡供销社主任刘全盈。1993年3月,刘全盈以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成绩,被推上审坡供销社负责人的位置,从此,他经常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农民身边,了解农民需求,广交农民朋友,全镇39个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买难"是农民的首要困难,他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花大气力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适时、足量、稳价供应。为保证充足货源,刘全盈不辞辛苦,跑南走北,四处求购;为杜绝假冒商品,他严把关口,健全手续,批批化验;为减轻农民负担,他坚持向农民让利销售,95年9月份,就以每吨便宜100元的价格向当地农民销售尿素110吨;为切实搞好供应,每到春耕、"三夏"和"三秋"等大忙季节,他都带领七、八辆拖拉机送肥、送药、送种到村、到户、到田间地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个很朴实的农民;他的产业虽然很平凡,可给贫困的山民找到了新的希望;他的厂子虽小,却走着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他叫王高东,住在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洛浴河村的一个深山沟里。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金陈村有一个"谜"一样的中年汉子,他在庄稼地里时,看上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奔走在各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时,看上去是一个精明的老板;他在洽谈业时,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经纪人;他在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时,看上去是一个满腹知识的技术员;他在鸡棚里时,是"鸡司令";他在猪舍里时,是"猪倌"……  相似文献   

8.
正34年,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34年,他在专家和农民之间画出了一个等号:每年"务农"深山200余天,李保国把自己变成了农民;倾囊相授,手把手教,千万农民在他的指导下变成了专家。34年,他在自家收入和农民收入之间又画出了一个不等号:前南峪村、岗底村,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在李保国的技术支撑下,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而  相似文献   

9.
华西之路     
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有句名言:"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讲了实事求是,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吴仁宝就是靠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带领父老乡亲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把华西村建成了"江南首富"、"农民的乐园"。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多年来,在吴仁宝心底一直藏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对农民迸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他说,"农民"两个字历来是和"土地"紧紧连在一起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了,他们可以离开土地,可以走出本乡本土,甚至可以穿西装,讲英语,到国外去做生意。城里人有的,农民也要有,城里能办到的,农村也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吉林省农安县40多万农民来说,有个人可谓家喻户晓。在电视上常能见到他农业科技讲座的身影;在"12582"专家热线上常能听到他解答农民生产技术问题的声音;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常能留下他的足迹。他,就是被吉林省农广校系统誉为"专家型"校长、被吉林省农委评为"农民喜爱的专家"、被广大农民誉为"难不倒的老蒲"的农安县农广校校长、高级农艺师蒲树双。"老蒲"的人生有三次重要选择:上学他选择了学农;参加工作他选择了基层场站;农广校需要有农技推广经验的校长时,他选择了农广校。三次选择他都没有离开农  相似文献   

11.
正他是吉林省长春市史家屯王景林,长春市景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一名地地道道深耕农村的农民。发展之初,王景林从事当时盛极一时的梅花鹿养殖,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始尝试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取得了较好收成。这时,乡亲们找到他,向他取经,让他带着干。面对家乡传统农业多劳力、低产出、缺技术、无品牌的现状,势在必行,王景林决心要带着乡亲们探索一条发展致富新路,于2009年10月,创立了长春市景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12.
"老唐"卖牛这是秋日里一个星期六的清晨,这是美国衣阿华州的一个美国农民家。52岁的男主人叫唐纳德,一个很普通的美国名字,我们像他的家人一样,叫他"唐"。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农业区的农民,短发、健壮,一身黑红的皮肤展示着终年室外劳动的印记。我们一大早来到他家,这一天是他卖牛的日子。早晨的太阳一露头,给万亩良田披上一层金光。唐像往日一样,给牛喂了第一顿早餐后,便把它们放到远处的山坡上散步去了。今天,他特地留下160头牛,准备今天把它们卖到300英里外的屠宰场。"这批小牛犊半年前买来时才500磅,现在  相似文献   

13.
<正>帮着一个又一个"倒灶鬼"脱贫致富,他的"心"是热的;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儿里,他的"心"是诚的;手绝不能往农民钱褡子里插,他的"心"是净的4月24日,三门信用社信贷员杜长江的宿舍一下子热闹起来。寨沟村的梁佳板、三门村的王功娃、王原村的许春生……乡里乡亲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聚在一起喝茶抽烟,跟走亲戚一样闲话家常。每月逢五,是三门镇逢集的日子,哪怕天阴下雨,杜长江的宿舍也总是"人满为患"。逢集赶会,到信用社串串门,对当地不少乡亲们而言,多年来已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4.
<正>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万里睛空下翻滚的金色稻浪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的到来。在通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一群兴奋的农民学员簇拥着一个中等身材的年轻人从蔬菜大棚里走了出来,他们一边走着一边高声讨论着,爽朗的笑声不时传来。人群中的这名年轻人,衣着简朴,言谈简练而精到,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就是通化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主任——万永东。  相似文献   

15.
<正>"这种会开得挺有意思,参加的人不仅可以采摘、品尝绿色秋菜,还能顺便了解合作社明年的打算,走的时候还可以带一些秋菜、大米啥的。"说起刚刚参加过的"秋收恳谈会",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开发区的市民刘国说,农民合作社在黑土地上举办集采摘、品鉴和采购于一体的"秋收恳谈会",不仅拉近了农民与市民间的距离,也实现了城乡之间的无缝对接。近日,近20名市民驱车40余公里,赶到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杨木村宗家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著名教育学家、前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教育都是相通的,作为长年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广西合浦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周作高而言,他和他的团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摸索和创新出了自己独特的"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使该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无数农民通过参加职业农民培训脱贫甩帽,走上了致富之路。2016年,周作高荣获中国最美农广人"先进人物"荣誉称号。为何周作高能在全国7万多名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队伍中脱颖而出?同样是做农民职业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淳朴、热情;他是一个不服输的汉子,坚韧、挺拔;他是"常青"这艘航船上的船长,睿智、不畏前难。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到一个企业掌门人;从一个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时已近半百的中年男人,到一个敢于拼搏、创新、追求进步的业界精英,平凡的白彩文用几十年的坎坷经历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实  相似文献   

18.
正推动农村土地调剂,既是一个"钱袋"工程,也是一个"命脉"工程,要想将这台戏唱好,除了要算好账,还要把准脉。首先,要尊重农民多元意愿。在农村推行土地调剂,不能用政府意愿取代农民意愿,更不能为了节余土地而推着农民"上楼"。农民想"上楼"就引导他"上楼",农民想"留村"就同意他"留村"。政府要担任  相似文献   

19.
<正>在辽宁省调兵山市晓南镇,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农民,他凭着对农业、农机的热爱和独有的胆识与魄力,从农机手到农机大户,再到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的奥娃新大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创办人,短短5年,他团结带领社员,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农机发展之路,实现了一个农民的创业"三级跳"。他就是现任奥娃新大地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曹忠文。2013年合作社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基金农村推广奖"。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年12个月,他有10个月住在乡村,帮助农民建大棚,手把手教农民种菜;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万元户还不多见的时候,他指导的蔬菜大棚,一个棚年收入就有1.5万元。农民兄弟都亲切地叫他"李大棚",蓟县农村还流传着"扣棚就找‘李大棚’"这样的俗语。他,就是天津蓟县农业局蔬菜站副站长李春生,30多年来一直在蔬菜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和服务的一线工作。先后获得过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天津市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