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亚太经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美国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其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亚太地区经济格局面临着新一轮的变化与调整。  相似文献   

2.
杨鲁慧 《科学决策》2008,(12):12-13
一,和合意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国家外交战略既是政治的,更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文化。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产物。从思想渊源上看,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和为贵”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80年代的“和平发展”、90年代“新安全观”中的对话求安全、  相似文献   

3.
韦森 《新财经》2002,(12):74-74,7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在近两三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的格局中扎实稳健地增长.这应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尽管国外一些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增长数字有这样和那样的疑问,但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否认目前中国经济正保持着一个高速增长势头的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晚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正趋向于一个崭新的格局。就目前看来,这一格局极有可能在廿一世纪初期获得定型。 一.在廿一世纪的起跑线上 再有一个年代,世界即将跨入廿一世纪。在这有限的岁月里。  相似文献   

5.
微信圈流传一句话:(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京津冀。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把珠三角带起来了,把“中国制造”带进了世界。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至上世纪末中国经济已不能满足于仅仅以世界工厂的身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她需要几个有资格、够条件面向国际的金融、贸易和经济都会城市,可以与世界进行经济对话,这便有了“90年代看浦东”。浦东的开放开发,带领了长三角的崛起,使上海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城市之列。而今京津冀一体化话题持续发酵,并在这个春天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号工程,背后的驱动力仍然是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进阶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四种争论,两种论调 20世纪的后20年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在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仍然以惊人的速度稳步发展。中国的兴起引发了许多国家的争论,比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是90年代初由西方国家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它们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的强大,中国也必然像以往的世界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剧变揭开了国际新秩序的序幕;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日益深入的改革开放将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体化步伐。这就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跨世纪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个主旋律下,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已展示在广州市人民面前。从现在起至21世纪上半叶,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广州市尽早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历史赋予广州市人民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8.
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以中国崛起为背景和动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东亚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战略崛起和全面开放为标志,中国内地逐渐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世界最有潜力的特大市场,逐步占据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是一体化和区域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明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有战略意义。 (一)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主要贡献 进入90年代,和平、发展、改革成为时代的主题。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正逐步实现同世界经济的接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及未来走向必将对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国也会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国际经济地位,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相似文献   

10.
建设经济强国的目标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科技竞争已经到了我们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了。这是中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世界经济强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文章提出了中国建设经济强国的具体目标和内涵,并指出中国的强盛将与世界共存共赢。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史表明,大抵从18世纪开始,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从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化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外商投资的大机器工业,以后又产生了民族机器工业。从19世纪中叶以降的一个半世纪中,工业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实现工业化始终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一定时期的经济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一定时期的主流经济思想也必定是由一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既然工业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那么工业化思想自然就是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从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思想最早提出了建立机器大工业的要求,可视为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端。19世纪下半期的重商思潮提出振兴商务、以商立国、商战等口号以表达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其实质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化,代表着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特点则明显地表现为强调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以“以工业国”、“定为工国”的典型工业化命题。这一实现工业化之命题的正式提出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向工业化思想转变的基本完成。此后,工业化思想取代传统农业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实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对当前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及国内学者对有关该问题实质的探讨作了梳理,提出“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实质不仅仅是一个贸易壁垒这样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国际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中国和平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大转变的战略问题。其实质是在中国经济崛起、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过程中,发达国家为促使中国经济建立与其相容的竞争规则,进而构建新的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战略博弈。最后,本文就中国面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一挑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日前撰文指出,次贷危机已经成为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以来最大的经济金融危机,由于这场危机中心位于目前把持世界经济政治霸权的美欧,而中国相对境况较好,危机虽然会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同时也是百年难遇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张大旗 《新财经》2009,(10):108-110
十年被称为一个年代。1999~2008年,一头连着20世纪的尾巴,中美两国抓住这一尾巴签署了中国加入世贸双边协议,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另一头则连着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借助这一全球体育盛会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让世界震惊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明年就要进入21世纪了。21世纪将是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新世纪。可以预见,到21世纪初,在全球化、知识化的浪潮中,各国都将加快经济调整的步伐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各国的经济力量和地位将发生新的变化。这种趋势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毫无疑问,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进入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已经建立起工业化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世界上最大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深入进行以市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互为依存、紧密相连的当今世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不仅已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而且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亚洲经济甚至各国经济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活力所在,中国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棋坛上的强手。一、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大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着年均10%的可观的发展速度,进入90年代,中国的高速增长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新的经济大国的掘起。在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于2008年9月从纽约华尔街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扩散至实体经济,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迅速席卷全球。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经济体身陷衰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世纪之交,世界科技革命的浪潮再兴,而且来势更猛。中国怎么办?中国能否在高技术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能否成为世界科技大国?世界在关注,历史在等待中国的答卷。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倍增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革命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力资本发展和相应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一轮新的增长(发展),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内生性增长"理论的形成.该理论的核心是把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并支持着经济在长期内保持持续增长.这一理论认识对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能否继续将这一增长趋势推进21世纪,关键条件之一是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及其提高速度."科教兴国"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三十年。从世界范围看来,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年中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就:人均GDP实现了8.4%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3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刚刚开始探讨转型问题,随着经济环境、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加入WTO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过去五年来中国所制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战略,也体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