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的城市品牌,反映了杭州城市现实特点和综合优势,彰显了杭州的特色。本文从经济学的全新角度,分析了“生活品质之城”概念的产生原因及其丰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杭州如何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新的农村价格问题大量涌现,这给解决杭州“四农一村”问题,打造全民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带来新难题的同时,也为价格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初步探讨了农村价格服务创新的新领域、新方式及难点问题,并认为新时期的农村价格工作应以“系统服务”为中心,为杭州大都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价格支持;应以“设计项目载体,丰富价格手段”为抓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3.
提升环境生活品质,是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杭州亮灯环境品质的追求目标。亮灯工程是“城市照明”的一种通俗提法,它包括城市路灯和景观灯照明,两者共同打造了城市的亮灯环境和夜景观,展现了夜晚城市环境生活品质。本文主要探讨亮灯工程对建设“环境生活品质之城”、拉动杭州夜间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杭州要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必须全面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何走一条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生活品质之城”实践中的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杭州与宁波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别,发展环境各有优势,杭州实施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宁波实施港口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在政策选择上,杭州实施五大战略与“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发展思路,宁波围绕“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的总体战略思路;在土地利用上,杭州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构筑大都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张奎 《宁波经济》2009,(9):14-16,13
宁波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引导城市轴向发展、构筑大都市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由之路。宁波发展轨道交通,要以提高中心城区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以加快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建设为近期重点,以带动宁波南部地区快速发展为远景规划。  相似文献   

7.
朱宁 《浙江经济》2011,(4):52-52
近年来,杭州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日益拥堵的交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情,难以与"生活品质之城"划上等号。和谐城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组成和谐城市的要素包括城市交通、宜居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将动漫产业作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点和重点发展,是充分发挥城市资源禀赋,有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合理选择。本文以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指向,在全面剖析杭州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建议提出提升杭州动漫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点战略和重点工作,着力于推进“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打造,不断增强杭州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宁波通讯》2008,(7):11-11
杭州融入长三角的战略定位是:按照“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的长三角地区总体定位,依托杭州处于长三角“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优势,立足“生活品质”的城市发展特色,以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为目标,着力构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长三角创新创业中心、长三角综合交通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相似文献   

10.
杭州“数字城管”体系于2006年3月建成运行。3年多来,以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和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推动了杭州城市管理绩效的提高。本文在对杭州“数字城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城管”体系制度创新的意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是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指引下经营城市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但“生活品质之城”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来推动。就杭州城市自身而言,围绕“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命题,从行政法治化的视角,探讨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进程中,政府职能、行政权力运作方式以及公务员法律素质等行政法治环境各要素的作用和影响,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些年来,杭州市政府在法治化进程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执法监督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无疑有利于加快杭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以及“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陈跃 《杭州研究》2007,(1):53-55
杭州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不断探寻“中西合壁”住宅建设的路径,建造具有“生活品质之城”独特魅力的传世建筑,为杭州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以不断提升杭州的环境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坚持把体制机制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环境优化。以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创新之城、高新之城、生态之城、创业之城、和谐之城“五位一体”的科技新城,走出了一条内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钱永红 《浙江经济》2002,(11):50-50
杭州市地铁一号线正式定名于2001年12月,工程立项范围自余杭区—杭州主城区—萧山区,全长约52千米,总投资约152亿元,2003年试验段开工。杭州市地铁一号线的建成对杭州实现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发展新格局和“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交通保障,这将对杭州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地铁建设符合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将有利于引导城市发展21世纪将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新纪元,全国城市将建设30多条地铁和轻轨线路,总长将达650公里。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有超过550公里的地铁线:到2050年,若包括轻轨线路将达2000公里,这样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能运载50%,甚至高达80%的城市交通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活品质”是指人们由于各种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福利。生活品质高低应该由社会对居民的“供给”以及居民对生活的“需求”两方面来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已经位居前列,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协调发展、公共产品供给、社会信用和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生活品质提升的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调查报告围绕杭州市政府提出的“住在杭州、学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战略理念,对下沙、滨江、小和山、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萧山五大高教园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建设生活品质高教园区,是打造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之义。建设生活品质高教园区,为打造杭州生活品质之城起到持续示范性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教园区建设和“教育强省”战略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杭州目前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上。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业创新"、"做强做优"、"文化文明"、"民生民主"为工作重点,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  相似文献   

18.
人文素质是直接影响生活品质的核心因素,人文素质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杭州的人文素质是生活化的,体现了平民化的特点。杭州人要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提高生活品质,必须理清一些与建设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文行为、方式,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不断提升自己,提高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9.
特色区块,是展示城市特色的载体,也是人们感知城市“生活品质”的窗口。杭州推进特色区块建设,对打造“生活品质之城”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现状分析研究,提出了特色区块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途径,并提出了特色区块建设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杭州研究》2007,(1):56-59,149
站在全球的视角,对国际生活品质较高的城市进行国际比较,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对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打造至关重要。本课题采用举证的方法,分别以日本京都(Kyoto)、加拿大温哥华、法国巴黎、美国旧金山、波士顿为例,从历史文化保护、大学城建设、文化休闲业发展、自然风光与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客观分析了杭州生活品质的优势和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杭州国际生活品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