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其实  李春晓 《中关村》2007,(11):58-58
国人很是看重读书的重要。先哲们总结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尽管被"革命家"们挞伐得"狗血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08,(5):13-13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的“状元”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孔孟之道宣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能工巧匠则不屑,实在是个误国误民的大错误。时下,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的符号,却有人提出:“中国制造,谁来制造”?“制造大国”并不是“  相似文献   

3.
慕鲁 《中关村》2006,(11):112-113
金秋时节好读书。在国庆长假期间,我拜读了两部关于梁漱溟先生的著作:一部是《梁漱溟读书生涯》,一部是《国学大师丛书·梁漱溟评传》。有人称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儒家”,窃以为言之过早了。时下的国学热中,不乏儒学的追捧者,也不乏可以称为“大儒”的学者。梁漱溟先生高寿九十有六,他的漫长人生旅途,饱经沧桑,几经多事之秋,不论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还是“喜看稻黍千重浪”,梁先生始终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先生“特立独行”的一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与书为伴,在卷帙浩繁的“故纸堆”中追求他的理想世界。梁先生…  相似文献   

4.
李政 《中关村》2005,(3):40-40
说实话,记者是用一种情感驱动自己的文字储备的。这种情感的激发者,就是胡包钢。而胡包钢的激发“工具”是他作为学者的责任感和历史感。即使不知道胡的学者身份,但听到他担忧中国普遍缺乏创造力,应当在教育上进行人才创造性心理的改变时,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尊敬。最主要的是,他找到了提高中国人创造能力的“秘密武器”,这就更使记者产生无限憧憬。于是才有一个春天某一上午的对话,巧合的是,找到这个“秘密武器”也是一个春天,那是2001年的春天。而今,2005年这个并不十分温暖的春日,胡包钢教授和记者分享着这个“秘密武器”。由于“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5.
读书:精神生态的绿化——关于《一生要读知的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岳川  刘倩 《中关村》2004,(8):118-119
读书是人的存在和精神生态的绿化。人的一生真的过得太快。当我们为日常无所不在的惯性所推动的时候,是否可以“生活在别处”的他者眼光来审视自我生活的意义?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哲人的生命踪迹来反观自身生命的轨迹?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中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净土?这些在阅读中暂时中断日常生活惯性的意识,表明了生命意义的复归和存在价值的追问。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在于书籍文本和精神禀赋中。读书生活的独特性在于思接千载,心游太玄,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价值底线和良善心地。读书使…  相似文献   

6.
关纯  CFP 《中关村》2006,(12):106-107
“郎旋风”曾掀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大不小的一场风波,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郎顾之争”以顾雏军锒铛入狱,画上了悲惨无奈的句号。“旋风”过后,当人们冷静沉思言犹在耳的论争时,殊不料郎先生又放言“中国高科技”问题,“吹皱一池春水”。今年的初春时节,郎咸平教授出版新作——《科幻》。乍看《科幻》这样的书名,似嫌费解,细读之后,方知这是一部严肃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评判”的经济著作。用编者的话说,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行业和企业借鉴的发展战略案例集”。为什么书名叫《科幻》呢?惟有拜读完全书才能悟出“此中意味”。此外,…  相似文献   

7.
战远 《中关村》2007,(8):98-99
受友之邀写一书评,电话那边介绍说是韩永飞博士评价余秋雨在凤凰台的专栏"秋雨时分"内容的书。自然认为笔者可能剑刃锋利,不然岂可挑战"余大师"。于是,伏案读书,  相似文献   

8.
俞敏洪 《中关村》2014,(5):107-107
新东方就是一帮卑微的人实现的一个伟大的梦想。在新东方,很少有“官二代”和“富二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草根出身起,我们每个人都有席丝情怀,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从来没有忘记过,有更高的山可以爬,更长的路可以走。我们一路走来。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些成功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但也不全部是凭我们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人之幼     
夏颖奇  CFP 《中关村》2008,(4):118-118
盛夏的晚上,在家看《孟子》。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感觉视力不佳,该出去散散步,也顺便配个读书眼镜回来。于是,换上休闲装,揣上二百多元钱,漫步到双安商场西侧的三环路边。满街灯红酒绿,人车嘈杂,一片轰轰烈烈的北京仲夏夜景象。  相似文献   

10.
“市场工作是一项高压力、不断挑战自我的职业。提升自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实践、读书。”“市场营销做了将近十年了。但从读了MBA以后,对于财务、对于战略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当我再和市场人沟通时,觉得他们的视野很窄。很多问题不够有高度不够有全局性。”  相似文献   

11.
关村 《中关村》2004,(7):37-37
质量,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发祥地,是21世纪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引起全球的注目,享誉“中国硅谷”的美名,所以才有“21世纪看中关村”的说法。周良洛区长说得好,“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质量立区的战略和牢固树立质量是经济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言论     
在一般人眼中,中国的“资本家”更多的是(把企业)买进来,包装好,再卖出去。我却不希望在买卖上下工夫,我注重的是“饲养”过程,而不是走金融运作的路子。 —柳传志 长期在一起工作,人与人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感,会使大家更团结。公司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团结才能获得胜利。在终身雇佣制下,就算是失败了,失败的过程和教训也会同失败的本人一起留在公司,从而也就能避免重复同样的失败。这样也更容易使“整体最佳”的观念成为每一名职工的自觉。 —佳能,!,国公司总魏兼CEO足达洋,’’ 我们船小,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产品计划调整,出一…  相似文献   

13.
上帝死了,人们无处藏身,只能回到世俗。这里的人民既包括喜欢阅读亦即主动阅读的人群,也包括不拿阅读当回事儿,阅读亦可不阅读亦可的人们,他们的阅读是被动的,为了更好地生活,包括儒家“学而优则仕”,读书读出名堂可以做官,做官当然比做籍籍无名的小老百姓好。于是阅读被逐渐淡忘,遗忘在装修华丽但是布满尘灰的旧书架上,阅读的时间被无限期地拖延了,很多人想到的是等自己退休或者真正意义上发财之  相似文献   

14.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及其传人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儒学一旦成为“显学”,“读书求仕”则成为学子的信务,皓首穷经也就成了“敲门砖”。于是,“官本位”——以官职高低为尺度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自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诸如,重视“官阶”,官大一级压死人。羡慕“官府”,报考公务员趋之若鹜。好打“官腔”,废话连篇如出一辙。梦寐“官位”,为“儒林外史”添故事。“官僚”麋集,且形成“主义”,定然要染上“官场”恶习,生发“官邪”,官商联袂,官官相护……好端端的大千世界,被“搅得周天寒彻”。  相似文献   

15.
勒川 《中关村》2009,(4):58-59
中关村和美国硅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溯历史,1979年,尚在中科院工作的陈春先访问美国,有机会去到波士顿附近的“128号公路”和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此次访问使他眼界大开。于是便有了后来中关村的首家民办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有人说,陈春先有着永远的“硅谷情结”。  相似文献   

16.
苟耕田 《中关村》2010,(3):58-58
一位著名画家接受记者访谈时,在《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的主题下,提出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诸如“中国文化的发展振兴,首先要继承中华文化精华的部分,使之充分发展,不断创新,我们才有一个健康的文化振兴”。可是,通读全篇,细细品味,窃以为,也有一些说法不好“消化”,宛如一副“中药”的“配伍禁忌”。不揣浅陋,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7.
张洪军 《中关村》2003,(1):79-79
犹太民族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中,却常能处于优势。一位作家写道:“在犹太人家庭里,学问受到高度评价,这常使其他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书是甜的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说是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当然,它还象征着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犹太人不焚书,哪怕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18.
青岛之为人所常提起,是因为它的啤酒,这在全国来讲都是个特异的现象。青岛啤酒,在台湾太雅出版的那套《眼睛想旅行》的书的青岛卷中,有列专章的详细描述。说来好玩,台湾人怎么会那么了解青岛的,翻这本书,如游故地。比如青啤。青岛人其实很少知道青啤起源于1903年的德、英合资的“日耳曼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但这并不妨碍青岛人的热爱和痛饮青啤。青岛人是与青啤真正有关系的人,这个城市当中的人民的性情,要强当中,有温懦在;质朴当中,透着洋气和海滨气息。看到太雅的书里面仔仔细细地描绘了什么叫做“散啤”,不禁想起满街的青岛人喝“冰镇啤酒”的情形。整个山东,夏天喝散啤的状况都很普遍,何况是在有青啤的青岛。真有意思,散啤是用塑料袋装,书中专门有一张有人在啤酒桶下面接啤酒的照片,塑料袋上印着“青岛啤酒”——但其实,有专门盛啤酒的没有字的袋子,大街上,一点点钱,就可以喝得足爽。在台湾,早些年在酒吧才能  相似文献   

19.
柏克莱之光     
上帝说:“让这里有光!于是就有了光。”“Let There Be Light!——让这里有光!”——是加州大学的教训。大概没有几个人知道是什么时候是谁把《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中的这句让人似懂非懂的话选作这所大学的校训,我也一样,至今都不  相似文献   

20.
费秉勋 《中关村》2004,(3):115-116
《周易》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总纲,《四库全书总目》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江湖术士把算卦称作“周易”并出了一本冠以“周易”之名的算卦书,以讹传讹,从此“广大悉备”的《周易》便蒙受误解,被和算卦画上等号,至今难以拨正。周易之学于是发酵、变味,在一些人那里甚至腐烂。这实在是由于“道听文化”的作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