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争夺中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利用地缘优势,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并构建合作平台,应加强研究。企业是参与新疆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微观主体,也是争夺中亚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的角度探讨中国新疆参与中亚次区域合作中的企业合作模式与思路,为企业进入中亚市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构建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亚及周边各国经济上采取全方位开放政策,面对这一次区域经济集团化态势,新疆应与中亚国家建立高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最终建立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次区域经济圈。  相似文献   

3.
李旋 《特区经济》2009,(9):69-70
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地区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次区域合作也得以迅速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是亚洲开发银行牵头,由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加强次区域国家的联系,提高次区域的竞争力,实现次区域的一体化,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国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时应采取的对策,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疆与中亚五国在区域开放中的战略地位与合作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新疆是我国陆疆边界线最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内陆省区。由于国家实施全方位开放和沿边开放战略,加之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新疆已成为我国参与中亚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前哨阵地,也是中亚通向中国的大门;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太陆腹地核心,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经济、政治,军事、民族等因素已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普遍关注。在“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框架下,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集团化,进而组建中亚次区域经济圈,是新疆乃至中国西北经济走向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大国关系在中亚地区博弈的影响,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以及中亚地区各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中国要最大限度的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建与中国的跨边境合作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次区域合作发展的新型态,在推动边境次区域合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中越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珲春边境合作区为例,阐明跨境经济合作区推动区域合作的机制和运作特点,并对当前跨边境合作的主要障碍及未来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勤 《亚太经济》2004,11(1):29-32
近10多年来,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快进展。在21世纪,中国与湄公河沿岸国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大国关系在中亚地区博弈的影响,中亚地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以及中亚地区各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中国要最大限度的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张晔 《亚太经济》2009,(5):7-10
当各经济体之间由于存在较大差异,在整个区域层面建立一体化组织较为困难时,次区域合作方式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上海合作组织要在经济合作上有所突破,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在次区域层面上从局部开始突破,在有条件的局部临近区域率先进行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安排,以此为突破口,最终以渐进的方式推动整个区域的合作。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三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将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倩 《新疆财经》2015,(2):58-66
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货币流通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间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日益迫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并从经济相互依存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的瓶颈。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及中亚五国间贸易相互依存度较低,因而,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货币金融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加强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才能进一步推进各国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最后,文章从区域和中国两个层面就推进货币及金融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文奇 《特区经济》2006,108(6):18-20
尽管目前东亚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着经济、政治等方面多层次的障碍,因此目前尚无法建立类似于欧元区的东亚统一货币区。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应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应加强与东亚各国汇率政策的协调;其次,通过推动次区域的货币合作;最后,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  相似文献   

12.
习军花 《魅力中国》2013,(17):37-37
中亚五国在地理上位于中亚的“中心”,从我国战略的高度来看,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有地理位置、人文的特殊性,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交流,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咨询建议。尽快实现新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起点高、进展快,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把湄公河次区域构筑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云南等省直接参与合作机制下的活动,成绩斐然,成果凸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4亿,合作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中国招标》2004,(4M):58-58
亚行批准了一项金额为60万美元的技术援助赠款来促进阿富汗、巴基斯坦、中亚及其它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5.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成立,其成员国包括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中、老、柬、缅、泰、越等6国(其中中国参与合作的省份为云南和广西两省区)。该经济合作机制成立以来,相关各方动员了大量资金围绕重点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投资,有力地加强了各成员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成员国的发展。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与东盟合作交流的"钻石十年"。广西如何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将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对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广西参与GMS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在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本文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互相作用,进而对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新形式,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诸多不同。文章通过对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与典型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分析比较,认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相应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际能源地缘格局视角下的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正在引致世界的每个组成部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纵连横,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的交流,并逐步推动了四大"能源生产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这四大板块奠定了当今世界能源生产的地缘格局。如何在这种格局中拓展能源利益,维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中亚五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是来自它们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中国与中亚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又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密切了合作关系,该地区有条件成为中国未来油气资源进口的重要战略后备来源,应该成为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地区。本文着眼于国际能源生产的地缘格局,结合我国中亚能源合作目标,提出我国参与中亚能源合作的原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合作是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的薄弱环节,但是根据各国现行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基础以及金融业开放和自由化程度,金融监管合作已经具备了法律基础和现实条件。在现有的法律基础和现实条件下中国已经与中亚五国中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双边金融监管合作机制。随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化,中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不但会扩展到所有上述国家而且必然会形成区域性的金融监管合作机制。本文就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监管合作的基础、合作机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产业》2021,(4):49-49
为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支持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通过集成创新、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促进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区域、园区、乡镇集聚,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根据《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组织专家组对2020年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申报单位进行严格评审考察,认定以下19家单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