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作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其经典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的创作中融入了一些神话原型元素。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通过对该小说瑞普·凡·温克尔人物形象及叙事模式的分析,深入挖掘作品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和仙乡淹留叙事模式,以此揭示出小说光辉与不朽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瑰丽的想象是苏童创作的显著特色,他的重述神话新作《碧奴》是他创作的又一次尝试。狄德罗曾谈论戏剧说"人们可以用同一个主题和同样的人物订出无数的布局",这同样适用于小说。本文从其具体的文本中看他是如何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从个人化视角,承续性地张扬了神话原型精神的同时扩充神话的情节,使高度符号化的存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极具个性的孟姜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以本体论和道论分别作为西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或代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根本区别:一体与两离."一体"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它是指中国哲学并不把世界描述为分离的两个,哲学的精神——"道"也不游离于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之外."两离"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可感的世界以及与之分离存在的另一个不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哲学的精神——本体论所表达的那些纯粹原理所栖身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杰出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结构、情节与传统的神话原型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对应更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小说善与恶,罪与罚等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宗教文学话本,是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及宗教神话人物妁宣传的作品,与史书上所记载的叶净能并没有对等关系.<叶净能诗>把初唐到盛唐百佘年间的一些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本文试图通过对(叶净能诗)进行分析,窥探早期白话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财富命定"观念作为人们解答财富的得失与盈亏这一现实关切的古老尝试,以思维方式和结构手段的形式,对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和叙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展开商人财富追逐叙事的商业小说,自萌芽时期开始,便对"财富命定"观念进行着别样的叙事演绎,并经历了发展演变。商业小说之所以热衷于"财富命定"叙事,一是由于叙事者对商业活动中财富的增减等缺乏足够的认知,二是人类普遍的获得神奇力量帮助的原型心理的影响,三是在"抑商"和"罪财"背景下小说作者积极采用的独特叙事策略。"财富命定"叙事对于商业小说的作用可谓是双重的,应全面予以对待。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池莉文学态度上的平民情怀和关注世俗人生的市井文化视角,对池莉一系列小说的婚恋现象进行剖析,站在体验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对爱情婚姻的想象、诗意的表现中。回到了对现实爱情婚姻的审视和表述。池莉的爱情文本与所谓高雅文化语境中的爱情话语迥然不同。对爱情的描写是对高雅文化所营造的理想主义爱情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在神话的花园中有一朵奇葩——灾难神话,这其中不乏大量优秀的、广为流传的灾难神话,很少有人探讨其在产生伊始是以怎样的形态出现的,本文主要集中对与洪水相关的灾难神话的演变进行讨论,关注灾难神话在最早的"万物有灵"时期的静态存在到后世成熟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作之一,主人公阿Q则是这篇小说所创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尽管阿Q是一名农村落后的雇农,仅代表农民阶级,可是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却超出了本阶级,他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阶层的共性,反映出了当时国人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核心内容,这一精神使得"阿Q精神者"在思想、行为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时暴露出了其弊端:懦弱性与麻木性和狭隘性与盲目性,以及自欺性与奴役性。古老民族的"大丈夫"法则和弱者生存的智慧,以及精神补偿机制是"精神胜利法"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络玄幻小说与中西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在原型、神话色彩、生命意识以及叙事模式上受到中西神话原型及原型背后的故事的影响。网络玄幻小说将其中可以利用的原型故事拿来为己所用,对其进行重述和演绎,使古老的神话在信息时代全面复活。这种现代化的复活,不仅展现着传统文化绵长悠久的生命力,而且体现着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废名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风格的差异。写实派乡土小说作家力求反映现实的准确与深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愚昧落后的文化;而废名的创作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筑美丽与真实的“梦”,寻求的是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神话之于庄子不仅是任他驱遣的材料,而且更为他提供了写作时的神话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观物)的方式和表达的方式;形成庄子神话思维的原因是商代文化的传承、楚地宗教氛围的滋养、庄子独特个性的影响和黑暗现实的激发;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一种外力促使了庄子对神话思维的自觉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通过怪诞的手法、非现实的人物,成功地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对现实的深沉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善与恶、现实与理想的哲学探索。本文以小说的多重时空观入手,把魔鬼般的神奇世界、历史上的耶路撒冷和莫斯科存在的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然后从作品中挖掘存在的协奏曲与变奏曲的结构诗学意义,在此试图揭示出作者所要体现的灵魂拯救和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在他的代表作《10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用非线性结构谋篇布局,以《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为基本意象贯穿十又二分之一章故事。在第五章《海难》中将"梅杜萨号"遇难这一历史事件和以此为创作题材的籍里柯的名画《梅杜萨之筏》并置,从而诱发读者审视并思考历史、艺术与真实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出巴恩斯所倡导的艺术应该是"真"与"美"的统一、现实美应高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对神话原型的重新组合,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只是某一或某些约定俗成的神话原型的新的表述.从该理论出发解读《尤利西斯》,不难发现乔伊斯在创作时借用了“荷马史诗”的原型人物、原型结构和原型母题.此种借鉴把神话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备广泛的象征意义和获得一种借古讽今的效果,表现了生活在荒原之中的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艰难寻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的作家,刘震云一直试图对乡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在他的小说中,对乡村文化中的关系、权利和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思考,他所反思的是农民文化历史观中对人精神禁锢和毒害的部分,也就是乡土社会里几千年来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和现实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7.
纵观鲁迅的小说,往往出现"寒冷"意象,它贯穿于整个小说的文本之中,与叙事视角紧密结合,也寄寓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仅仅是小说人物的活动环境的简单呈现,也不仅仅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它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被呼唤的"隐含读者"处在一个共时平面,使"隐含读者"更强烈地体会作者对所处的时代的独特性体验,洞察透过小说文本展现的现实社会,使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和文本外的读者相怜相惜,共同思考和追寻人生的"本无路之路"。  相似文献   

18.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巨擘,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与日本文学界的泰斗夏目漱石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双璧"。《舞姬》是森鸥外的小说处女作,也是他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独具匠心的取材,为我们讲述了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反映出了日本近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葛藤。立足于明治初期的社会风貌,从不同角度阐述《舞姬》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反自然主义、高唱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电影叙事手法的越界使用是拉什迪小说《午夜之子》的一个显著特点。《午夜之子》具有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的特征。小说各部分之间的篇幅比例与好莱坞经典三幕叙事结构中各幕的时长比例吻和,小说的内容也与三幕叙事结构中各幕的内容相符。《午夜之子》的叙事结构也嵌套了其他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小说所体现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使小说易于以影像形式传播,更增加了小说本身的表现力,使小说整体性更强,也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E.M.福斯特努力提高小说的地位,使其进入美学范畴。福斯特把小说界定为处于诗和历史之间的艺术形式。福斯特认为小说在形式上低于诗歌。但是却高于历史,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是一种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混合的产物。福斯特承认作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处于潜意识状态,强调想象和现实世界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福斯特认为小说表现时间生活的同时表现价值生活;小说中的人物高于现实中的人物,具有真实性;最后福斯特认为小说提供信息,创造气氛,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有机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