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肉搜索”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赞成者认为,“人肉搜索”代表了言论自由,代表了舆论监督,并列举了诸如“周久耕”等网络反腐事件;反对者认为,“人肉搜索”不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是“不负责任”的言论自由滥用,“人肉搜索”者更可能因此成为网络暴民。  相似文献   

2.
王帆 《乡镇企业科技》2011,(21):173-173
中国的“人肉搜索”实质上是网民们对社会上违法和不道德的人进行的一种草根网络监督。然而中国法律并没有对人肉搜索的限度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至于网民们在使用这种强大的监督权的时候,往往对他人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因此,法律应该从目的、方式和权利制约三个方面来对人肉搜索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3.
王洋 《活力》2014,(14):44-4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人肉搜索这种新型的搜索方式为人们寻找信息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决办法,但另一方面,在运用人肉搜索这一搜索引擎时,会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和不明真相的网友滥用这一工具,直接导致被人肉搜索的对象,个人隐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在本文中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对人肉搜索侵害公民隐私权做一些简要分析,并就如何规范“人肉搜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是指与传统机器搜索方式相反,利用人的力量进行搜索的一种方式,它将搜索的范围从网络扩展至现实世界之中,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隐私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侵犯,本文将具体谈谈人肉搜索对隐私权的侵犯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保护隐私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人肉搜索"实质上是网民们对社会上违法和不道德的人进行的一种草根网络监督.然而中国法律并没有对人肉搜索的限度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至于网民们在使用这种强大的监督权的时候,往往对他人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因此,法律应该从目的、方式和权利制约三个方面来对人肉搜索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隐私的保护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亿人,普及率达到2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在银行、超市、医院、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办公。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在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艳照门”事件、躲猫猫事件和“人肉搜索”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7.
尹菲菲 《中外企业家》2009,(5X):141-141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部分学者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而新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并没有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刑法的保障性特征,决定了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应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8.
日前出现在各大网站上的“人肉搜索公约”,既体现网民自律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网络社区立法的不足。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人数众多的网民,加强对其网络行为的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概念由"猫扑网"自创,是利用关键词搜索出被搜索者以及相关资料的一种搜索方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本文以保护网络隐私权为目的,介绍"人肉搜索"的概念与特征,阐述网络隐私权的相关内容,从法律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探讨网络隐私权法律规制并提出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作为社会争论的热点现象,从产生时起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巨大的优势和弊端,催生了无数轰动一时的网络事件.本文围绕人肉搜索对隐私权的侵害以及如何立法规范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规范人肉搜索、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搜索技术,本无所谓好坏。但因不当运用,因"人肉搜索"而引发的侵权行为越来越多。网民素质不高,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侵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加强对"人肉搜索"的规制,需要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民公共文明素质,加强网络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12.
陈静 《活力》2011,(9):61-61
网络传播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全新形态.技术进步给它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媒不相同的特质。本文拟以“人肉搜索”为实例。对其负面效应的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以及对如何遏制负面效应,有效把关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郭伟 《价值工程》2010,29(22):241-242
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信息搜索工具,结合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检索的优点。它从虚拟社区向现实世界的这次跳跃,得到的并不仅仅是掌声,还有质疑甚至恐俱。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它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并对其加以理性约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是公民自主救济的一种方式,具有隐蔽性,群众性,而公民权利受其侵害频频发生。因此需要法律进行明确性引导和规制。为了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同时,必须明确"人肉搜索"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5.
从2001年起,我国第一个"人肉搜索"事件出现后,这一新生事物已经在互联网上越来越被熟悉,并被越来越多的使用的。然而其法律层面的问题却未得到深入研究,文章将从法律层面分析"人肉搜索"的违法性与合理性,并探寻出一条能够通过法律合理规制并利用"人肉搜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姜璎芳 《价值工程》2010,29(13):253-253
近年来,互联网"人肉搜索"现象备受人们的关注。"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与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视角下,如何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作用,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使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得到保护,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等方面的约束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互联网现象,在信息传播的影响上具有典型的二重性。但从本质上讲,它只是一种网络工具。为规范"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在法律途径上,需要立法部门对个人隐私权保护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度途径上,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明确监管者以及网站建设者的责任;在宣传教育途径上,需要政府以及媒体引导"人肉搜索"多方参与者提高媒体素养和网络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在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交流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因为言论自由被滥用,而对个人网上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中体现出的法律问题的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人肉搜索"的概念,及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人肉搜索"导致网络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权利性质以及主体的分析,找到归责原则,确定不同主体在不同情况下承担责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读书     
《经营者》2009,(13):80-80
如果,这就是未来!? 在大洋彼岸,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她征召了一群志愿者进行“人肉搜索”继而将其手机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与航空公司对峙的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相似文献   

20.
沈威风 《中国新时代》2008,(10):135-135
奥运之后,正当八卦的人们陷入真空期不知所措的时候,网络上突然窜红了一个姑娘,带动了一番新的人肉搜索的热潮,而且据说热衷于此的竟然还是国外的网友们。事情的起因是,据说一位英国人在专卖店买了一部iphone,激活之后惊讶地发现手机里有几张中国小姑娘笑吟吟的照片,看照片的背景和小姑娘的衣着,显然是一位iphone代工厂富士康的员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