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次贷"危机、此轮"欧债"危机和海外市场做空"中国概念股"等一系列事件中,信用评级机构都无法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从而引发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诸多争议。从金融法学的视角对"谁成就了信用评级机构"和"该对其采取何种监管模式"这两个争议展开分析,认为与自身声誉说相比,法律壁垒说更能解释信用评级机构的壮大和垄断,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信用评级机构重新重视自身声誉,并消除法律中强制使用信用评级的规定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监管模式上应采取监督和自律混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爆发深刻凸显了"权威性"对于信用评级行业的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不足,结合国情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以逐步有效提升和改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权威性与话语权,是促进我国信用经济发展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信用评级具有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润滑剂作用,因此,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引入信用评级机构十分必要。结合宁夏实际,分析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模式,认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引入信用评级机构应当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人行监管"模式,并且引入后应从提升业务人员水平、完善监管方法、加强业务指导等方面,推动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存在一定差异,催生出信贷市场评级收费的多种模式.从不同角度对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收费模式有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客观依据.当前,我国信贷市场信用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路径是,“借款企业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商业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是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阶段性需求,“借款企业向银行付费,银行向评级机构付费”模式应是评级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集体性道德风险使其成为继华尔街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之后又一遭遇质疑与谴责的群体。NRSROs制度下,信用评级机构具有"准政府权力"的话语权垄断者、控制性股东控制下的合谋内部人、民事法律责任的免责者、与社会公信力性质冲突的经济人等性质。信用评级机构也是美国推行双重标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美国虽然强化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但仍未触及主权信用评级领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进中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政策安排,构筑信用评级产业与经济安全法律体系,扶持大型本土龙头信用评级企业,完善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其评级收费模式即发行人付费模式本身的内在缺陷,容易导致利益冲突和评级采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比较信用评级的付费模式,分析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及现行付费模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行人付费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最可行的模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收费模式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评级机构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7.
分析中国信用评级战略困局的形成原因、破解障碍及其负面影响,认为在后金融危机的战略机遇期中,中国信用评级应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产业发展战略,并且要有效规范和优化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借款企业信用评级为主的上海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已较为规范成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监管和上海市贷款企业资信评级机构总经理联席会的行业自律监管为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评级规模数量的增加,上海市借款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评级结果的形态分布与行业分布特点越来越明显.为了适应信贷市场的多层次发展趋势,信用评级业务所涉及的评级品种也将越来越丰富,评级结果的使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评级收费模式也将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同时也要求信用评级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制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9.
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立足于良好的声誉,然而随着声誉资本的累积,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逐渐发生转变,导致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进而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由于金融市场的制约条件使得声誉机制受损,而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又恶化了该问题,因而,信用评级业需调整付费模式并修正声誉机制,以利于整个信用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的非正常表现,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视角对信用评级提供的信息价值、评级结果公正性和问责机制等争议问题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不透明使得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导致评级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提高评级透明度是大势所趋;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大受质疑,借着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的透明化以及禁止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将有助于评级机构控管利益冲突;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使得评级机构免于民事责任,确立评级机构的民事求偿渠道成为未来的法制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铜陵市开展的企业外部信用评级试点为例,分析外部信用评级存在需求较弱、评价结果利用率不高和监管缺失等问题。认为应制定与信用体系建设相适应的政策与发展规划,提高评级机构的市场公信力,建立内外部评级相统一的信用标准体系,建立评级市场监管机制,以推动企业外部信用评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开展工作创新,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和商业承兑汇票信用评级工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对改善企业融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完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信用评级在帮助金融机构识别信用风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用评级行业仍面临市场需求量有限、认可度不高等困境,本文在回顾信用评级培育监管实践,分析信用评级困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信用评级的危机,这场危机见证了信用评级误导对投资者及市场经济的伤害。针对次贷危机中的信用评级误导风险,结合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信用评级中可能存在的评级误导现象,认为评级对象的复杂性、评级方法的不可靠、利益关联等是信用评级误导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今后,应改革信用评级中的收费模式,割断利益关联;加强信用评级的法制建设和监管框架建设;加快研发信用评级技术和模型等,以控制信用评级误导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目前面临如下问题:信贷市场信用评级缺乏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社会对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认可度低,全国范围的、规范的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缺乏,企业参与评级的意愿不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应对信用评级工作进行制度安排,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协调政府职能部门逐步提升社会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认知度;评级机构应切实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以共同促进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报告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其服务存在诸多弊端。研究“谁受益谁付费”原则、道德风险理论与监督机制,发现选择市场收费形式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具有内在的理论基础。具体分析向谁收费、收费标准以及收费的事后监督制度,说明现阶段采用信用评级收费机制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信用评级服务模式主要包括服务意愿、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三个方面,其中服务能力又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和服务力度.信用评级业服务模式的优劣是其能否立足市场的必要条件.从研究信用制度与信用评级制度的内在联系入手,与国内外评级行业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服务模式的研究,找出其欠妥当之处,并提出适合国内评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主权信用封顶"规则已被"国家信用限额"规则取代。从实践上看,三大评级机构在计量经济研究范式基础上所研发的评级模型仍将一国经济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与美日欧的关系作为判断经济结构和经济前景的主要依据,具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色彩。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本土信用评级机构需要推行"国家信用限额"规则。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后,欧盟对信用评级监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内容涉及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利益冲突、信息披露、主权评级、问责机制等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立法改革的思路及模式,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利益冲突、信息披露、问责机制、信用评级日常监管等,同时逐步弱化监管对外部评级结果的过度依赖,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金融危机与动荡的驱使下被动进行的,成本高且容易陷于"路径依赖"的困境,应当避免重走美国"危机驱动"式改革的老路,积极主动地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各国已有的经验,尽快推动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