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孟令美 《经济师》2007,(9):35-3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而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重点突破的一环。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拟通过界定"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分析现阶段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荣辉 《发展研究》2007,(11):12-14
"三农"问题是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问题.近年来,"三农"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看,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农业、农村仍是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是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及其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妍 《经济师》2011,(9):8-9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挑战,"新农村建设"为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思路。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市化,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成为城市化作用的补充剂,扩大对"三农"问题的作用范围。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是农村振兴的新机遇和新起点。近几年,广西凌云县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村发展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财政应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不断创新支持农村发展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村发展,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财政投入农村发展情况与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费改税、免除农业税等,并以乡镇体制改革为其配套改革,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农村公益事业举办难、城乡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又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广大农民群众,其主导则是各级政府组织,乡镇一级政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乡镇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试图以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就深化乡镇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农村公路建设史服务"三农"的国家出台的实质性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农村公路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面貌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农村公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性。同时研究分析了中央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指导,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之后,如何客观地分析农村三农的新情况,分析农民观念的新变化,科学地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是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就加强农村三农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旨在促进农业发展,改变农村落后、农民生活贫穷的状况,不断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资金作保障,然而现阶段,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三农"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辽宁农村的实际,多角度分析了资金投入"三农"所面临的困境和严峻现实,并剖析了其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明确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方式,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支农配套政策等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农业投入保障机制,从而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胡华颖  张力 《广东经济》2007,(11):41-43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表明最高领导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现实的重视和改变农村整体落后面貌的决心。综合专家学者对中央2006年"一号文件"的解读,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事关中国今后成功转型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是中国稳固农业基础,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公平和谐社会的必需。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再度面临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正在呈现一系列以转型发展为标志的新特征。完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路,需要顺应"三农"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变化,按照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从外部加强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和基本公共服务,从内部引导"三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八项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1.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投资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低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类似于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近几年,财政支持三农资金量持续增加,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基础设施资金总量达到4  相似文献   

13.
杨茂林 《经济师》2007,(12):282-28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农村新一轮建设序幕。文章对孝义市贾家庄村新农村作了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盛世危言的解读,强调要关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协调统一,使城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形成一个关注民生、大体均衡、和谐有序的利益格局。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宏观宗旨的研究指出,十六大以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政策主题思路清晰,保持了发展路径的一贯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微观对策强调,农民工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新农村的规划要体现减少农民、聚集农民、转移农民的趋势;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但并非"同步化"、"一样化";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特色和各项工作的着力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收入低、农村生活质量差的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两条重要途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农业人口比重过高,通过迁移城市吸收一部分农村人口是新农村得以建成的前提;建设新农村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是防止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盲目涌入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而为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创造条件.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可以互动并举,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7.
王兴华 《经济师》2013,(1):27-28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宽裕为目标,按照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破解"三农"困境的重要出路。应当进一步创造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加强对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政策研究创新,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依托。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扩大内需,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卿斐 《城市建设》2010,(2):194-196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拟通过界定“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分析现阶段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安忠起 《经济论坛》2006,(22):42-4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赵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更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加快构建和谐赵县的根本途径和载体。一、发展农村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是继续把工业项目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抓好大型工业项目建设,抓好支柱产业的培育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