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10月30日,斯堪尼亚再次参加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以下简称“武汉商用车展”),此次展会上,  相似文献   

2.
近期,沃尔沃、戴姆勒、曼、斯堪尼亚等跨国商用车企业纷纷发布三季度的财务报表。它们用数据证明了全球卡车市场的强劲复苏。从各企业披露的数据来看,四家主要商用车企业业绩一片大好,无论是销量、销售收入还是净利润都是大幅上涨。总结其原因,主要是全球经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际卡车业“炒”的最为热闹的就是:曼(MAN)想“吞掉”固执的瑞典“皇室”企业——斯堪尼亚商用车有限公司。在这之前,同为瑞典商用车大鳄的沃尔沃集团曾经勉强地将斯堪尼亚收归麾下,但却以被欧盟告停结束。同样拥有显赫声名、顶尖技术和全球战略的三大商用车企业在服务方面做得如何呢?在这期的服务大比拼里,小记走访了三家企业在北京设立的服务网点。到底哪家更能吸引国内的用户呢?  相似文献   

4.
一个欧洲商用车制造商的展位,完全被中欧合作生产的客车占据着。这样的场景,第三次出现在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上。在瑞典斯堪尼亚商用车公司的展台上,今年的展车是由苏州金龙与斯堪尼亚合作生产的两辆豪华客车——斯堪尼亚·海格A90和A95。  相似文献   

5.
沃尔沃、曼、大众都是斯堪尼亚收购案中的主角。这场历时3年的商用车并购案尘埃落定后,大众、曼与斯堪尼亚之间跨越多年的"收购纠葛"不得不被人重新提起。斯堪尼亚,全球主流商用车制造商之一,其强大的销售网络和盈利能力,使它总与"收购"这两个字眼有极深的渊源。2004年,沃尔沃全面退出斯堪尼亚,大众集团接手斯堪尼亚。2006年9月11日,斯堪尼亚又收到了一份价值96亿欧元的收购提案,这次看中它的是世界第三大卡车  相似文献   

6.
随着行业的分化重组和跨国卡车巨头的陆续进入,中国的重卡企业将在五年之内决出分晓!与轿车业不同的是,商用车行业的合资不是主流。跨国巨头对中国重卡业的影响更多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即国内自主品牌卡车企业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国外公司结成“伙伴”关系,而跨国公司也从技术转让中获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外方的技术水平及其全球的市场份额会不同程度地在中国市场上折射出来,这一点,在乘用车领域已经初见端倪。中国15吨级以上重卡市场在历经“斯太尔”的垄断之后,天平正在慢慢向着有实力的新势力倾斜;而他们背后,则不时闪现着奔驰、三菱和德国曼等跨国卡车巨头的身影。其实,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瑞典斯堪尼亚和美国帕卡公司之外,几乎所有的卡车巨头都以合资或合作的形式进入了中国。他们与中国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结合,一方面使国内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重卡行业的竞争打上了跨国公司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在沃尔沃、奔驰、曼、斯堪尼亚、雷诺、依维柯、达夫等顶级商用车品牌齐聚的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华菱作为惟一参展的中国卡车企业,在展馆升起了令中国人激动的五星红旗。  相似文献   

8.
又到岁末盘点时,纵观2006年国际商用车界风云变换。德国曼与瑞典斯堪尼亚之间纠缠不清的收购话题;沃尔沃加速增持日产柴,促成了两家有望在5年内将两亿欧元纳入囊中;戴-克在稳坐行业老大的基础上,正计划着与中国福田汽车公司配股;而雷诺集团,在产品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两次对全系列车型升级。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2006年1-9月份,欧洲汽车市场共销售轻型商用车1540272辆,较2005年同期的1481565辆上升了4%;销售重型商用车202670辆,较2005年同期的190916辆增长了6.2%。那么,戴-克、沃尔沃、雷诺卡车、德国曼、瑞典斯堪尼亚与依维柯等跨国商用车巨头今年的发展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本报讯1月11日,“2012商用车界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200余位来自科技部、交通部、国际国内主流商用车企业及主流媒体的人士齐聚一堂。福田欧辉客车荣获“2012年度用户最满意的客车品牌”殊荣。“2012中国商用车品牌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借鉴了德国IAA在评选“年度商用车”中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调查历时180天,活动涉及的品牌包括进口卡车品牌14个,  相似文献   

10.
当电影或者电视剧中不时出现卡车和客车,会有多少观众注意到是什么品牌?想必少之又少,也许只有小部分商用车发烧友会注意到。比如周星驰电影《国产007之大战金枪客》中的斯堪尼亚、《长江七号》中的柳汽乘龙,曾在一些专业论坛引发过讨论。在大部分影视剧中,当卡车和客车一闪而过,沦落为无关紧要的背景时,想必很少有人会下意识注意到,至于是何品牌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谈起商用车影视剧营销,企业和业内人士判断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1.
在美欧走下坡路的经济面前,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南美等新兴汽车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跨国商用车巨头趋之若鹜,这从近些年来戴姆勒、曼、沃尔沃等跨国商用车企在中国日益活跃的举动就看得出来。与此同时,跨国车企也加快了在其他新兴市场的步伐,如我国的近邻——印度。跨国品牌争相进入今年1~3月,印度经济增幅为5.3%,为9年来的新低。因此,印度政府正在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知名的商用车展会上,怎么能少得了斯堪尼亚和雷诺的身影?今年的汉诺威车展也不例外。雷诺卡车独踞展馆3000平方米,携旗下全系列车型亮相本次展会。斯堪尼亚则以“可靠的服务合作伙伴”为主打招牌,派出了豪华阵容,带来了七辆卡车、两辆新款客车、长途豪华客车的样车以及多种其它车型来参展。  相似文献   

13.
5月15日,戴-克集团向外界公布了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至此,曼、沃尔沃、斯堪尼亚、达夫、戴-克等国外主要商用车企业以及大陆集团、法雷奥集团、德尔福等零部件企业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悉数出炉。这一期,小记将其第一季度的表现列表对比,使读者能在“风云变幻”的商用车市场上,了解各企业的表现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4.
抓一片云感知商用车风云对中国商用车和零部件产业的深入关注是《汽车观察》长期以来的主导之一。这其中有创刊号对德国MAN公司新总裁Weinmann首度秘密中国之行的千里追踪报道,从重卡和客车两条主线分别阐述了2005年之前德国MAN公司在中国的资本布局和技术合作情况,根据国际和国内这两种产品细分市场的动态演变全面剖析了德国MAN公司中国战略指导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得到了包括沃尔沃和斯堪尼亚在内的跨国卡车巨头的认可。本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中国天然气商用车市场的火热让国际商用车企业电动了心,斯堪尼亚已有引进天然气卡客车的打算。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何墨池表示,目前已与国内的客户进行接洽,只要客户有需求,天然气产品就会引进中国。在刚落幕的2012年汉诺威商用车展上,斯堪尼亚就展示了其天然气产品。两款全新的欧Ⅵ天然气发动机凭借高额定扭矩及媲美柴油机的出众性能,可进一步开辟出新的应用领域。据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大众终于达成心愿,取得了斯堪尼亚的控股权。喧闹了3年的斯堪尼亚并购案落下帷幕。大众获68.6%的投票权收购斯堪尼亚的"战争",历经多年纠葛,终于在2008年3月3日,以大众与斯堪尼亚的两大股东——银瑞达和Wallenberg基金签署协议标志结束。期间,斯堪尼亚拒绝了欧洲另两家汽车制造商沃尔沃和曼公司的收购请求,最终与大众达成协议。控股斯堪尼亚后,大众一跃超过戴姆勒和沃尔沃公司,成为欧洲第一大商用车制造商。大众对斯堪尼亚的控股是通过购买斯堪尼亚两大股东银瑞达(Investor)和Wallenberg基金持有的斯堪尼亚股份而实现的。根据协议,大众集团以每股200瑞典克朗的价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斯堪尼亚·海格"正式登上了世界舞台。"11月初,斯堪尼亚·海格A80已批量出口东南亚和非洲地区。"苏州金龙技术中心主任助理严则进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斯堪尼亚·海格"是一个什么品牌?这个既姓"斯堪尼亚"又姓"海格"的品牌意味着什么呢?在苏州金龙的两天时间里,记者眼前渐渐呈现出一个清楚的"斯堪尼亚·海格"。  相似文献   

18.
案例1斯堪尼亚是国际著名的商用车制造企业。斯堪尼亚在2007年的销售收入达到844.6亿瑞典克朗,销售利润达到85.54亿瑞典克朗,在欧洲卡车市场利润名列前茅。斯堪尼亚有如此好的利润,其零部件具有高通用性功不可没。斯堪尼亚的原则是:用最少的零部件满足更多的要求。斯堪尼亚主要产品是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斯堪尼亚各种不同型号的卡车零部件,绝大部分都是通用的。比如卡车前风挡玻璃,只有一种型号。不管哪种卡车需要更换风挡玻璃,都可以从配件库里任意拿出一块风挡玻璃换上。不但卡车之间的零部件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就连斯堪尼亚的卡车底盘和客车底盘有85%的零部件都是  相似文献   

19.
虽然斯堪尼亚在中国的销量很小,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是就斯堪尼亚集团的全球表现来看,其有许多地方值得称道。如从1891年成立以来,斯堪尼亚能够保持70年盈利的状态。又如销量不是最大,盈利水平却是最好。相信这些能够给时下的中国商用车企业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国际商用车展,参展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记者统计,在今年的参展零部件企业中,跨国零部件展商占了20%,而跨国品牌在关键零部件展商中更占了50%。这些数据都表明,跨国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已经渡过在中国的发展期,成为本土零部件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参与整车研发成为现代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提升产品服务各个方面的竞争力入手,成为众跨国零部件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方面打出的一副“好牌”。纵观目前国内的一些跨国零部件企业,它们在产品后市场方面的做法是各不相同的。本期小记想探讨的正是不同类型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在华的售后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