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森春 《发展》2001,(7):50-52
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难点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甘肃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1998年甘肃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均 GDP仅为全省人均 GDP的二分之一强,尚不足全国人均 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 70%、全国的 50%。在甘肃民族地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 89%,就业结构中农业劳动力占 77%, GDP构成中农牧业产值占 37%。因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甘肃平均水平。   1991年到 2000年的 10年间,是甘肃民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横向分析,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同全省…  相似文献   

2.
张永清 《发展》2002,(9):57-58
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看,甘肃民族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2001年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人均GDP的二分之一强,尚不足全国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70%、全国的50%。在全省21个民族县(市)中,列入国家扶贫县的就有12个,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分布的全国特困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农牧民迄今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民族地区近10年的发展实际,甘肃省委、省政府适时调整和制定了今后五年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工作》2006,(2):34-36
一、我区农牧民收入的几个特征 一是地域的不同.农牧民收入有所不同。从普遍来看.纯农区的农民收入比半农半牧区的农民收入高,半农半牧区农民收入比纯牧区牧民收入高。从地区来看.盟市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和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好的地区农牧民收八比较高。二是同一地区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农牧民间的收入不同。三是引入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的地区农牧民收入较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减少了教育费用支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和田地区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既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该地区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防止返贫的关键是贫困户家庭的增收问题。合理的收入结构是贫困户家庭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的关键。收入结构反映了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来源和渠道,从深度贫困村农牧民收入调查着手,通过对收入结构特征的深入分析,总结出贫困户家庭的增收困境,提出了优化贫困户家庭收入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大幅度减少了教育费用支出,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农牧民收入增加,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两免一补"政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丽荣  马丁丑 《发展》2014,(11):57-59
本文首先分析甘肃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2年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来源进行分析,得出最优模型,为分析甘肃农民收入增长趋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同时为甘肃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措施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据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086元,比上年增长5.71%,增速提高了8.89个百分点。这是继1999、2000年低速增长和2001年负增长情况下首次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一年,给人们一个欣喜。那么,为什么2002年农牧民收入能够较快增长,农牧民收入是否已止跌同升,今后农牧民收入增长形势怎样本文对此作初步分析。 一、2002年农牧民收入为什么能够增长5.71%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失地农民拆迁补偿与安置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提高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存能力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牧民问题的关键.将失地农牧民市民化,对他们进行失业保护和生存能力教育,是加强民族和睦和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浩军  孙得才 《开发研究》2007,(3):115-117,124
甘肃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公共财政在构建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中的效用欠佳,导致这一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并且呈现出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态势。从甘肃民族地区的实情出发,用科学发展观探求构建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财政对策,对缩小甘肃与全国发展差距、缩小甘肃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资料 信息     
西藏农牧民2004年增收22%2004年前3季度,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3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7元,同比增长22%,是近几年来农牧民同期现金收入增幅较高的年份之一,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还出现了西藏第一个人均收入超万元村。预计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1850元的既定目标。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包括:农牧区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牛瑞杰 《发展》2008,(8):125-126
甘肃民族地区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几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失地农民拆迁补偿与安置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提高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生存能力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牧民问题的关键。将失地农牧民市民化.对他们进行失业保护和生存能力教育.是加强民族和睦和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令哈市原有农牧民人口14895人,农场移交后,农牧业人口达24688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德令哈市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0年至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468元增加到2955.48元,平均每年增加108.15元.但近年来,尤其是农场移交后,农牧民收入出现了低速增长的势头,与农牧业发展比较呈现异向变动的现象,农牧民增收形势比较严峻.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乡镇基层党组织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地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其执政能力水平对基层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客观分析和认识甘肃民族地区乡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加强甘肃民族地区乡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将对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增长与投资制度创新研究一、甘肃民族地区畜牧业投资及投资制度的特点畜牧业是甘肃民族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而投资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则对民族地区培育支柱产业,实现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畜牧业投资作为农业总投资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马淑娟 《发展》2008,(10):86-87
一、甘肃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现状 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积极努力下,甘肃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尽管如此,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总体上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英语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缺口大,教育基础异常薄弱,是制约甘肃民族地区英语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我区农村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难点 (一)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中,农牧民收入占20%的权重,是头等重要的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的发展轨迹呈稳步提高态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1元提高到2002年的208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6.07%。然而,从近几年农牧民增收形势看,2000年农牧民收入增长1.3%,2001年  相似文献   

20.
农牧民增收,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笔者在对琼结县农牧民收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地农牧民收入现状及主要特点,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琼结县农牧民收入问题的路径,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