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金融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必然结果,其直接原因是以美元为核心的单体国际货币体系和保护主义日益严重导致的全球经济的长期失衡,要通过这场金融危机来平衡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关系。因此,建立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最重大的金融制度的变革。目前金融还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心脏,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同时,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两个难得的机遇,即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全球金融中心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金融萧条的重现与信用迷失——从信用危境到信用迷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美国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金融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萧条,被称之为金融萧条.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样是以金融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萧条,但与90年代经济萧条源于信用危境不同,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信用迷失的结果.文章通过比较90年代的金融萧条与当前的金融危机,得出结论:信用货币体系中的内在缺陷是造成信用迷失的基础,要恢复实体经济秩序,才能保证货币或者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西方世界金融危机之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性、预期理性与整体理性等的缺失,导致世界经济的严重失衡;要尽快摆脱全球性金融危机,必须对经济理性从哲学上进行反思,批判考察经济理性与金融理性人,正确揭示金融理性人的内涵,科学建构金融的价值理性、预期理性和整体理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三次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或留给我们诸多启示与思考: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谨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构建适合本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建立公正公平包客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这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根源和特点,批驳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中国储蓄率高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的谬论,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是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癌症”;对中国如何防治金融经济危机提出了六点看法与建议,特别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防范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议全党要掀起一个学习《资本论》的热潮,以提高防治金融经济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而2007年金融危机则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但两者都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都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共同点在于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过度的国家干预、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流动性泛滥、技术创新衰竭和市场经济进行周期性调整。两次危机成因的不同点包括引发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震源、技术创新衰竭具体类型、具体制度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7.
杨长富 《全国商情》2009,(12):57-58,80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劳动就业、人民币汇率和金融改革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探讨了从扩大内需、加强金融创新监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美国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夏季,之后迅速蔓延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金融危机的反思为切入点,分析构建我国金融安全体系,应该稳步推进国家金融安全体系改革,强化中央银行监管能力,增强对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的能力,构建全方位监控体系,防范国际资本抽逃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岳 《全国商情》2009,(14):74-75,77
众所周知,全球现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作为国际经济体系下的重要一员,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个人、家庭等经济体中的中小型投资者,如何在金融危机下妥善处理个人的财产,合理安排和进行投资,以安稳的渡过这百年一遇的金融灾害,成了现在的热门话题.了解当前经济环境下个人理财的困境并找出合理的个人理财办法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世界金融危机历史,可知现代金融领域的竞争具有规模大、暴力性、预谋性与目的性等战争特征。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条件下,将金融学与战争学相结合创立金融战争学学科体系,对完善金融理论、保卫国家金融安全有着重大意义。金融战争学学科应当包括金融战争观念、面貌、准备、实施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经济的视角看,我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为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我国金融应遵循确保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和提高金融效率的发展原则,采取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运行的信息化水平、构建新型产融结合模式及发展金融工程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由于生态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介入这一领域,在当前应注重利用财税手段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受限于管理体制存在弊端、财政投资支出结构和财政补贴不合理等原因,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还十分有限。对此,本文从财税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组织职能越来越多,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借鉴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以及农村财务管理特点,本文提出由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是决定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农业信息化程度和相关人员素质是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约束条件,这些因素的归纳有助于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推动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融创新与监管规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难题。美国证券立法的百年历程表明:早期的州立法,是对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下,金融产品创新充满欺诈的法律规制,主要思路是保护投资者的基本利益;后来的联邦证券立法,是对美国经济危机反思的结果,对证券业务及其创新的限制,主要思路是维护金融安全、经济秩序;联邦立法的转型,是应对经济发展的制度变革,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金融创新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在此基础上,揭示其通过立法平衡金融创新与法律规制以维护金融安全、经济效率的理念,包括金融创新是美国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管制与放松是一个漫长、反复的制度变迁过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机制,尊重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统一外资立法,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性发展的服务业引资环境,这样就可能化“危”为“机”,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金融海啸"本质特征的动态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三次泡沫经济危机的动态追溯与分析得出结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时出现巨大泡沫是导致“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和监管缺位是其帮凶和推手,而资源金融的炒作贯穿危机的前后,加速了泡沫的形成,并重创了实体经济;美国“金融海啸”极有可能把世界经济拖入深度衰退的泥潭。中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努力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时出现巨大的泡沫;在泡沫彻底破灭前不要轻易“救市”,在泡沫彻底破灭后则要果断“救市”,方法要科学,要善用预期、用好预期。  相似文献   

17.
新疆农信社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目前面临着信贷资金短缺、服务落后、金融环境欠佳等问题,制约了支农功能的发挥,改善现状必须要借助政府和中央银行资金、完善信贷服务体系等,使农信社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在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下,容易放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金融体系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引发和加剧顺周期性的隐患,顺周期性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增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金融体系过度顺周期的表现。政策当局应全面认识现代金融体系下顺周期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缓释顺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调控体系。然而,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迫切需要,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出现。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更加凸显了深化金融改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使各国纷纷反思其金融监管制度,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立法意旨在于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对弱势群体的金融保护,《巴塞尔协议Ⅲ》相比以前的两个版本,其监管要求和监管标准都有了进一步提高。监管方要调整监管观念,从关注管住风险,管住金融机构转向促进竞争、发展来降低风险。短期内,分业监管模式与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为符合,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大陆的监管体系应逐步过渡到一行一会,即一个央行一个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