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魅力中关村     
夏颖奇 《中关村》2005,(12):58-60
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使得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势头。26年的改革开放,也造就了中关村成为中国高科技研发的风水宝地。中关村从当年的书香学府成为今天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这里不仅诞生了联想、四通、方正、用友这样一些民族企业的品牌,而且吸引了2000多家外资企业到这里来设立子公司、研发中心或代表处。特别是最近5年来,7000多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学子从世界各地来到中关村,创建了2800多户海归企业。这样,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海归企业三支研发大军就在中关村演绎起了一部高科技创新研发的时代交响…  相似文献   

2.
柳进军 《中关村》2014,(9):85-85
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的硅谷,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与发源地,也是高新技术创业的摇篮。探访硅谷,可以看出其创业孵化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这也为创业2.0时代的中关村带来重要启示。网络化特点。从投资规模来看,全美有新创企业50多万家,参与天使投资领域的人士已达40万以上;从风险投资落地的数量和金额来看,硅谷占到了全美的1/3;  相似文献   

3.
江川 《中关村》2014,(1):69-69
中关村的创新文化越来越受世人关注。2013年以来,有多家海外媒体报道了中关村。《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美国真正应该害怕的是中国大量年轻人的创新创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文章分析称,“世界上有很多城市试图复制硅谷,迄今为止,只有一座城市可以和硅谷媲美,  相似文献   

4.
2001年赛昂公司被评为北京市百家高科技信誉企业之一,拥有大批高质量客户,成为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中的明星企业。2002年起在国内率先提出短信办公的新概念。所有这些让人们将目光集中在赛昂公司的造梦人孙勇身上。中关村是一个制造创业神话的地方,一如美国的硅谷;斯坦福是美国培养尖端人才的著名学府,一如中国的清华大学。斯坦福与硅谷相依相存,中关村与清华虽不同生也在同长。孙勇有幸,既是清华的学士,又是斯坦福的硕士、博士和访问学者;留学期间,即在美国硅谷创建Accelet公司,学成归来,又在中关村创建北京赛昂科技有限公司。尽管只有短短…  相似文献   

5.
我与许多中关村的创业者们一样,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对这个地区充满了深厚感情。后来办企业又摸爬滚打二十来年,见证了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电子一条街,到成为海淀区的开发区,再上升到国务院批复的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应该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从这两届“双优”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和优秀创业者身上我们就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一点。作为本届“双优”评选活动的策划人之一,我衷心地祝贺他们。提起中关村,大家很自然地就会把它同硅谷对比。的确,我认为中国除了中关村,没有一个地方有潜质能与硅谷相  相似文献   

6.
张越 《中关村》2014,(10):28-31
从海淀图书城到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和洗礼。这个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标志性街区,正如硅谷的沙丘路,这里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夏颖奇 《中关村》2004,(6):25-26
近日,由于留美博士胡晖在中关村以15万美元创办的海纳维盛公司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以1800万美元收购, 两年增值120倍,一时被称为“胡晖现象”。这其中所引发的种种思考,说明中关村高科技研发由于海归企业的加盟进入了一个标志性的新阶段。“胡晖现象”很简单,就是一家高科技企业被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按照美国的游戏规则一举收购。这种现象在硅谷每天都在运作和发生。一个小公司通过自己的高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或者上市或者被大公司收购,进而实现投资高度增值,这是每一个创业者的梦想。胡晖的公司在中关村首开先例,其意义不仅在于胡晖们的成功,也在于中关村众多的创业者和两千多海归企业,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在中关村的土地上走出来又一个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未来20年里,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的中关村将获得一片全新的发展空间,这一片绿色土地上将出现全国乃至全亚洲第一个率先进入高技术社会的区域——中关村新区。与此同时,一个耀眼的名字出现我们面前——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中关村新区高增值核心区域,中关村新区研发、商务中心,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乃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划时代的标志。中关村发展的第三阶段“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中关村被公认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名词,21世纪中国挑战全球知识经济的领军地区。在中关村科技…  相似文献   

9.
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早已成为中国科技的制高点和创新文化的策源地,似乎是男人的世界。不,这里更有芳草如茵、鲜花怒放,有一大批巾帼英雄活跃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绽放着美丽和芳香。本刊从2003年创刊起,每年3月便以"硅谷玫瑰"为题,介绍一些中关村的优秀女性。本期"封面故事"《中关村盛开"硅谷玫瑰"》,我们又采撷了7  相似文献   

10.
夏颖奇 《中关村》2008,(6):37-37
中关村现在地域面积232平方公里,高科技2企业已经达到了两万家,在中关村这块土地上,我们有很多的大学,国际级的重点大学有30多所,加上普通大学大约70所,国家级研究院、研究所、工程中心有200多个,中关村到现在为止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107家,所以这是中关村的内涵。很多外国人或者是来宾,包括中关村人也经常问到,中关村究竟是什么?过去的20年,中关村是中国的创新中心,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中关村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年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相似文献   

11.
郭可尊 《中关村》2009,(10):76-77
中关村—中国IT业的发源地,高科技企业和信息技术的摇篮和心脏,世界人眼中的中国硅谷。从熙熙攘攘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到如今现代化写字楼的摩肩接踵。中关村无疑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而这种巨变,对于我们这些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和身在园区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振奋。  相似文献   

12.
硅谷是什么?     
硅谷,按美国《哥伦比亚简明百科全书》的注释是:一个长度大约32英里的工业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帕拉阿图和圣何塞之间,许多制造和设计IC芯片的公司位于此处,而名称则来源于用来制造这些IC芯片的高纯度硅。按惯例,硅谷是指从美国洛杉矶南部到新泽西州的长约35英里的一块条状平坦谷地,面积15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0万,其中40%为亚裔,10%为南美和西班牙移民。硅谷原来是一个以种植杏树为主的农业地区,到20世纪50年代,在斯坦福工业园创立了高技术产业基础;60年代,富于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成长起来;70年代,有了自己的社会网络、产业基础、金融服务等创新环境;80年代,  相似文献   

13.
金海 《中关村》2014,(8):42-42
北京发展软件产业具有着不可复制的土壤和环境,这是市场因素选择的结果,就像硅谷于美国软件产业,新竹于台湾电子产业一样,市场因素决定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圣地。中关村承载着"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更孕育着把"中国硅谷"变成"世界硅谷"的力量和梦想。北京中关村的软件产业正在由大变强,产业话语权和技术主导权正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4.
勒川 《中关村》2009,(4):58-59
中关村和美国硅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溯历史,1979年,尚在中科院工作的陈春先访问美国,有机会去到波士顿附近的“128号公路”和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此次访问使他眼界大开。于是便有了后来中关村的首家民办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有人说,陈春先有着永远的“硅谷情结”。  相似文献   

15.
李政 《中关村》2004,(6):73-75
Intel的全球第五家、亚太首家研究机构2003年年底落户中国北京,与其他许多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一样,进驻了中关村,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第31家跨国公司区域性研发中心。Intel的研发中心选择了代表中关村甲级写字楼最高水平的融科资讯中心。跨国公司的选择,表明中关村的投资价值,也说明了中关村的魅力。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面旗帜,“中关村”三个字早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翻开中关村管委会接待国外来访者的记录,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英国、荷兰、德国……  相似文献   

16.
曹鲁湘 《中关村》2004,(4):70-71
在世人的印象中,中关村最大的优势就是“高科技”——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高科技研究单位等等。在21世纪,中关村的这些高科技优势将会不断增强,中关村以高科技的全新面貌出现,全力发挥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先桂 《中关村》2004,(9):91-94
2003年1月24日,在胡锦涛总书记来中关村视察工作时,管委会推荐了15位归国创业博士接受总书记的接见,周健博士名列其中。受到这样的重视,周健做了什么?那就是在金融信息领域的成就。周健和他的瑞森科技已经拥有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联通、中国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一批典型客户,汇集了来自美国华尔街金融公司、硅谷高科技企业、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的眼中,中关村就是知识、高科技、IT的代名词。而作为全国最大的IT行业中心,IT产品的汇集地,也就必然需要一种形式将中关村的产品呈现给世人,正是这种客观的需要,促使了一家家电脑城的崛起。中关村的电脑卖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IT产业的晴雨表,各大电脑商城经过多年的发展,笼络了几乎所有有活力的经销商,并成为京城甚至全国广大消费者、特别是电脑发烧友购买电脑和数码产品的首选之地。各大卖场相互竞争又各具特色,像主营电子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电子元器件、耗材的海龙电子城;经营重心倾斜于数码产品、偏重于中高端电子产品的太平洋数码电脑城;被广大电脑爱好者称为“攒机者的天堂”的硅谷电子商城;第一家商场式的电子商城——鼎好电子商城以及刚刚开业不久的中关村科贸电子城等等,它们的市场定位呈现鲜明的互补性,在方便IT产品用户的同时也为中关村平添了一分靓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卫汉青 《中关村》2007,(10):7-7
北京的10月,红叶满山,硕果累累。有人把中关村喻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苗圃",有人将中关村视为世界新兴高科技产业"圣地"。其实,不管"苗圃"也好,"圣地"也罢,近20年来中关村确实经历了"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的耕耘过程,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从"方正"、"联想"、"四通"、"汉王"、"金山"、"用友"到"星光"灿烂,"联想"享誉全球、"爱国者"走向世界……只要你"百度"一下,"科技中国""创新中国"的"新浪"潮,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已经成为中关村的名片和符号。  相似文献   

20.
李金  王大禾 《中关村》2004,(5):56-59
作为中关村的急先锋,纪世瀛的办公室却不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带,而是在上地开发区的交通要道附近。这里没有海龙、硅谷和太平洋那么喧闹,但是,有很多大公司的总部都在这里,这其中就有联想、用友等等国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纪世瀛说,他自己是“胜利大逃亡”到了这里。他说,当年他在中关村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为中关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披荆斩棘、东拼西杀、摇旗呐喊、开天辟地,如今,能找到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办公,他很满足了。媒体给他的冠以“中关村第一村民”的美名,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关村民营企业的马前卒、排头兵,是中关村的一员闯将。中关村有名的那句话:“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就是纪世瀛原创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