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10市1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指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着:赔付率高、盈利少,保险公司积极性下降;政府补贴占比高,地方财政压力增加;定损理赔困难;农户的认知度不高和业务范围还比较小等主要障碍。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建立利益引导机制,降低保险成本;探索构建多层次的外部风险分担机制;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是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保障与拓展农民收入渠道的重要工具,但目前二者都在供需方面存在突出矛盾。本文在分析了现行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产品运行状况的基础上,以农户的"主体适宜性"为前提条件,运用Binary Logistic和Probit回归模型选择合适的农户参与主体,设计"二托一"农业银保产品,并进行相关费用的厘定。通过农户的"主体适宜性"分析可知,"二托一"农业银保产品需要在"农业保险+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非小额信贷"区分的基础上进行,参保农户与信贷农户可以为同一主体,也可为非同一主体。"二托一"农业银保产品具有良好的主体适宜性,可缓解二者单独运行存在的固有缺陷,具有良好的外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制度结构上逐渐成熟、运行机制更加明晰,"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农业保险"共保体"模式特有的制度优势得以体现。当前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以及各方利益难均衡。为此,可通过进一步明确政府定位、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及推进新险种开发、完善农业保险决策协调与考核机制及提高农业保险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来进一步实现制度的边际优化。  相似文献   

4.
农业保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但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占有率远低于非农业保险。除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的原因外,农户收入结构是否也会影响农业保险发展,这一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基于200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收入结构相关的多个"心理账户"对农业保险深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故而在农户收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调整农户收入结构的做法可能会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保险深度,政府应构建合理、动态的农业补贴机制,且政府部门及保险公司应通过非收入因素挖掘农户自发的、非引致的农业保险需求。  相似文献   

5.
路瑶 《中国金融》2012,(8):51-52
日本互助合作的农险模式从农业特性出发,集农户互助与政策扶持高效配合,被誉为世界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农险发展借鉴2011年9月7日,浙江省慈溪市伏龙农村保险互助社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作为我国第一家经过保  相似文献   

6.
叶朝晖 《金融研究》2018,462(12):174-188
农业保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管理农业风险、降低农业生产不确定性的重要措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本文从农业保险的特点和主要类型出发,概述了全球农业保险的发展态势和典型经验,以及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结合农业保险研究进展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和挑战进行讨论。为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应当明确界定我国农业保险的目标,厘清与宏观经济目标的区别,制定农业保险发展的长期战略性规划;注重农业保险创新的科学性、有效性验证,避免农业保险创新催生新的风险;改革农业保险核损的组织形式,提高农户分散经营背景下的农业保险经营效率;加强微观层面的研究,切实提升农业保险需求;深入全面地研究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效率和效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丰富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花 《中国金融》2007,(15):76-82
多年来,农业保险的低迷发展已经证明,单纯的商业化运作模式难以持续,政府主导下的农业保险发展已成共识。那么在实践中,政府如何主导、保险公司如何运营,才能实现政府、保险公司与农户的三方共赢,并以此保证农业保险发展的商业可持续,则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新的认识起点下面临的新课题。从2004年农业保险试点以来,一些颇有成效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和做法不断涌现出来,例如浙江省的共保体模式、苏州市的委托代办模式、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相互制模式,以及福建省农房统保的做法等等,这些都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微观领域的实践智慧。我们希望关注这些实践发展,从中提取对未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在不断完善中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杰 《时代金融》2013,(11):230-231,237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农业的发展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农业保险是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的主要工具。但是农业保险的开展主要由农户的接受意愿决定。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山西省运城市地区323户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意愿进行调研,分析农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措施来促进当地农业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8月17日,浙江省台州市温岭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共保体将保险补偿款544838元划拨到温岭市财政局,由市政府交由乡镇统一发放到保险受灾农户。  相似文献   

10.
收入保险作为农业保险创新形式,对于保障农户经营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江苏省淮安市的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当地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收入保险可持续开展的条件评估,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经过多年实践,淮安市农业保险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小农户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建议在收入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重点关注中小农户利益、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收入保险实施效果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考察针对规模农户推行的"农业保险贷"中农户对农业保险满意度不高背后的原因,论文利用江苏省107份规模农户问卷,以农业保险的产品和服务为考量标准,从手续繁杂程度、灾害保障程度等方面,探讨影响规模农户对稻麦保险满意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手续繁杂度对农户稻麦保险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灾害保障程度有利于提高农户对稻麦保险的满意程度。同时,种植面积、每亩保费和政府补贴等也都对农户稻麦保险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对此,农业保险的供给者应提升农业保险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适当简化稻麦保险赔付的办理流程,提高对稻麦保险产品的赔付比例,并加强对稻麦保险产品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2.
方华  龙文军  李冉 《保险研究》2012,(12):38-42
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因素。基于对湖南省耒阳市杂交水稻制种情况的调研,研究发现制种企业承担了大部分制种风险,制种农户也承担了一部分制种风险。应将制种保险纳入国家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中,探索建立"保险公司+制种企业"的制种保险运作模式,建立多方协调的制种保险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通过对河北、吉林、陕西三省的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需求进行调研,在消费效用视角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户主年龄、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是否在购买农业保险中存在"跟风效应"、家庭年收入、家庭供养比、每亩农地的收益对农户是否购买农业保险产生了显著性影响.最后,论文从扩大农业保险推广、深入挖掘保险市场,增加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优化农业保险品种、厘定合理保险费率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提出了影响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意愿的因素假说。然后,通过对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份河南4县市的农户参保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收入、农户遭受的风险种类数、农户对农业风险的态度及农业保费的高低是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13个县市1726户棉花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不同技术培训方式下农户保险购买行为的差异,利用计量经济方法探究影响棉农保险购买行为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培训抑制了棉花种植农户农业保险购买行为;在不同农业技术培训方式下棉花种植农户的农业保险购买行为有显著区别,随着农业技术培训程度的加深,棉花种植农户的农业保险购买率越低;农户的年龄、文化水平、种植经验、是否是村干部、非农劳动力占比和家庭到乡镇距离对棉花种植农户农业保险购买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建议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协调保险公司、农业技术培训组织、棉农等多方利益主体,确保农户通过农业技术培训提高棉花种植技术水平的条件下,积极购买农业保险,达到增加农业产出的目的,为减少经济损失提供双重保障。  相似文献   

16.
开展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农业保险参与主体缺位。由于财力紧张,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提及的多,出台的扶持政策少,基本上没有拿出资金对农业保险补贴,导致农业保险对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农户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农业保险风险高、收益低不符合公司经营目的的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对经营农业保险缺乏内在动力。从农民角度看,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民收入偏低是直接原因,农民的小规模经营也弱化了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道许 《中国金融》2007,(19):65-67
政府扶持是开展农业保险的基石,我国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年以来,我国在原来的试验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立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体看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模式、配套政策等具体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中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择浙江省部分地区的村镇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农户有外部融资需求,但很少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农户在借款时选择亲朋好友居多,民间借贷相当普遍;农户融资规模较小、期限短;当地农业保险体系较完善。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大量文献,结合浙江省农村地区的共性特征,探索一种全新的抵押贷款模式,即农户向保险公司为其农作物投保,得到担保公司担保后,将保单与农作物"捆绑"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以破解农户因缺乏抵押物,无法得到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支付意愿反映的保险需求关系到保险的发展。首先以基于二分选择式条件估值法(CVM)获取的浙江省衢州市柑橘种植户调查数据为例,对农户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平均支付意愿(WTP)进行了测算,得出农户平均支付意愿为78.21元/亩,远低于理论厘定的保费。然后,运用Logit模型对农户购买气象指数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价格水平、气象站距离、住房估价和贷款额与农户购买气象指数保险的支付意愿显著负相关,而柑橘收入比重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可度与农户购买气象指数保险的支付意愿显著正相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到了几点有利于解决农业气象指数保险需求不足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泾阳、洛川农户的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得出结论: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营负债规模、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水平以及保险产品特性对农业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和家庭人口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政府补贴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愿有直接的激励作用.据此,提出了创新保险模式、经营主体技术及营销策略、实现政策透明化和理赔操作规范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