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为解决村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紧张,土地利用率低等迫切问题,本文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权重计算模型,以乐从镇为研究对象,对其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潜力值进行计算,确定其地理范围内各社区及村庄建设用地再开发的潜力等级。为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土地规划,完善土地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广州市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方法分析影响村镇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意愿的因素,并探讨村镇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策略。结果显示:现行政策部分条款的不合理、现行规划对再开发过程的指标规定相对模糊、现行流程对再开发流程的繁琐及再开发的风险是影响村镇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意愿因素。研究结论:制定合理的土地出入金及留用地指标政策、优化现行规划、规范村镇低效工业用地的再开发流程、分散村镇低效用地用地再开发风险是实现村镇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综合效益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运用调研分析法和经济学分析法,重点研究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市场供需机制,从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主体收益等供给驱动因素与人口、村镇产业结构、城镇化等需求驱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供需机制对土地市场的调节作用及可能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我国人地矛盾问题的关键,而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有限,村镇存量建设用地的再开发是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保证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市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1)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制度;(2)优化流转模式,提高改造效率;(3)平衡各利益方收益。  相似文献   

4.
针对"放管服"背景下建设用地审批监管问题,以广东省为例构建部分职权下放后建设用地审批业务监管的指标体系。基于监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指标选取方法,设计了一个包括3大类、10小类,共40个评价指标的建设用地审批监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省和地级以上市两个层级,具有系统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可分别用于省、市两级建设用地审批监管评价。阐述了指标体系的单项指标评估方式和核心指标集评估方式。该指标体系研究将对"放管服"背景下建设用地的审批监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对成都市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系统评估。研究方法:(1)通过SI分析确立评估指标体系;(2)通过CU分析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研究结果:(1)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评估各级指标多数得到"中"及"良"的评价;(2)指标"法律依据"及"政策持续性"仅得到"合格"的评价。研究结论:(1)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很大现实需求;(2)成都市流转政策整体值得肯定,但尚需深化;(3)缺乏法律依据是制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鸡西市采煤废弃地复垦潜力调查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探讨资源型城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机制和模式,以鸡西市本级采煤废弃地为例,收集鸡西市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调查因煤炭开采、加工产生的采煤废弃地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实地调查总结采煤废弃地现状特点,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复垦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采煤废弃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域复垦新增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及建设用地的潜力,并提出促进采煤废弃地再利用、规范采煤废弃地复垦秩序及复垦为农用地后建设用地指标空间置换的政策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利用全国254个地级市2009-2016年面板数据,考察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并分区域、分类型对不同城市政策影响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完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提供参考。通过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ethod)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研究结果为:(1)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能明显提升城市土地效益,其能提升相应城市的地均GDP约4.36个百分点;(2)政策实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效应,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作用在政策开展第3年最为显著;(3)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效应存在异质性,东部城市土地效益提升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则不显著,平原城市土地效益提升尤为显著,山地城市则不显著,此外,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对重工业城市的土地效益提升作用也比较明显。得出的研究结论为政策制定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基础情况,政策实施应注重阶段性效应,并对政策实施进行不断反馈与调整。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索一套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城市中心城区扩展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丰富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中的建设用地变化图层,通过设定评估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展的规模强度、布局的合规性与集中度、指标使用情况等方面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及用地扩展情况。研究结果:淮南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突破年均规划控制量,规划指标使用比例较高,虽然扩展强度放缓,但扩展规模亟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集中评估范围内,并符合空间管制分区要求,说明集中度高、合规性强。研究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实施及扩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同时也便于各城市间的对比分析,为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分析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变化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效应,为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的熵值法测度城市发展质量,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土地供给与城市发展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无论是建设用地供应规模,还是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工业用地占比、商业用地占比、住宅用地占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均与城市发展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变换关系,即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建设用地供应结构在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均存在一个动态的最优值或者最优比例。研究结论:建设用地供应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是动态调整的,需要根据建设用地供应和城市发展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优的建设用地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集体建设用地定级特点出发,分析了定级中存在的双重差异和定级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 题,构建了宏观趋势指标与微观差异指标共存的指标体系,分析了采用差异单元格的优点,并以新野县为 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宏观趋势指标与微观差异指标共存的指标体系和差异单元格进行集体 建设用地级别评定,其结果符合研究区域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研究结论:宏观趋势指标与微观差异 指标共存的指标体系和差异单元格可用于集体建设用地土地级别评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空心村演变为不良现象,阻碍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为了分析空心村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和浪费问题的有效办法,文章开展了空心村综合整治评价。[方法]基于城镇近郊区空心村建设用地整治实地调研,以冉义镇11个村庄为研究区域,分析整治前后数据,构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各村庄整治前后效果,包括土地利用效果评价与节约集约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划分整治效果区域,并研究其差异。[结果]经过整治,冉义镇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由粗放(25.08)提高到中度状态(50.98),冉义镇11个村的整治效果分为低度、中低度、中度3类节约集约区。其中斜江村、延贡村等属于低度节约集约区,共富村、园林村等属于中低度节约集约区,九龙村、白玉村等属于中度节约集约区。[结论]冉义镇各村庄整治相比普通空心村整治具有区位优势;建设用地整治效果整体较好,局部存在差异,主要源于村庄闲置宅基地面积、产业结构与产值、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整治评价中,产业用地地均产值、人均宅基地面积、自然村建筑密度、人均建设用地等关键指标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提出增强空心村整治效果的对策措施是考虑关键因素,挖掘整治潜力,发展多元经济,改善村民就业,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等,以期为城镇近郊区空心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实际定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概念,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其中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具体的三方面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出具体的指标量化方法、评价模型,并得出主要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结果评价、效益评价和效力评价三个方面;(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包括效果指标、执行指标两类,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量化模型.研究结论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可以评价政府相关部门执行规划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规划调整和修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绩效评估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隶属度分析法和平衡记分卡法。研究结果:(1)以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组织运行及制度建设、土地督察制度实施效果和社会评价4个维度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绩效评估理论分析框架;(2)筛选42个评估指标构建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论:建立评估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是开展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绩效评估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5.
莱芜里辛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产权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GIS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3026倍。研究结论:该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反规划”的理念、按照“反规划”的思路,总结区域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计算机辅助等技术,以广西崇左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地质灾害危险性、地形坡度、石漠化、重要生态保护区、基本农田、水域等要素,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综合评价环节确定崇左市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评价结果可引导现有城镇和产业逐步迁出土地开发建设不适宜区,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将城镇和产业布局在土地开发建设适宜区,同时引导城镇化工业化向区域后备适宜建设用地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 (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 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48~2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单一,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文章通过选取甘肃省光伏项目,从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4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对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为基础,选取甘肃省2013~2015年已建设的106个光伏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具体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数据资料,通过从用地规模、用地强度、用地结构、用地效益4个评价方面选取11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各指标权重,依据3δ法则及文献规范资料确定各指标标准值,最后对典型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进行测算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结果]通过实证分析,甘肃省106个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整体较高,按照节约集约度等级划分,处于低度利用的项目为4个、适度利用66个、中度利用34个、高度利用2个;在具体4个评价方面,光伏建设项目整体在用地规模、用地强度、用地效益评价层分值相对较高,但各具体评价单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个别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项目用地结构评价层得分整体相对较低,通过建设项目内部功能区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光伏建设项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结论]从单位用地规模、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效益四个维度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效益3方面选取24个因子,构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以提高新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监管水平与工作成效。研究方法:基于熵理论的AHP权重调整法,基于S型函数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浠水县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良好,能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达到了预定目标;(2)后期管护制度较差、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是限制清泉镇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的主要原因;(3)此指标体系能反映土地整治项目特征,适用于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结论:该结果能为今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建议从加快农村建设的角度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并建立成果管理体系与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对国土资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指出,国土资源系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在以下方面应该而且能够大有可为:一是要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二是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三是要搞好土地整理复垦;四是要加快土地征收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等改革,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要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六是要努力推进基层国土部门建设;七是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