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渐进模式"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完成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外币存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未来改革的重点是逐步放松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进行了调整,文章根据银行2011年的财务报表数据量化分析了这两项调整对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和净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经营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存款稳定性被冲击.本文基于2004-2014年我国10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对银行存款结构变动与银行流动性准备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相关性方面,易变性存款率、存款总额、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均与银行流动性准备正向相关;在弹性分析方面,易变性存款率每增加1%,银行流动性准备率就上升0.54%.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本文对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可能会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存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且从利率市场化间接度量的维度来看,在考虑以直接效应来衡量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上升;但是在考虑以价格约束效应来衡量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其效果并不明显。(2)从利率市场化直接度量的方法来看,直接引入虚拟变量的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会使得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变得明显;进一步从利率市场化综合度量的维度,引入整体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方法则发现,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银行的实际风险承担水平会上升。(3)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银行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基准利率上升,有可能造成贷款利率上浮。央行放宽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近期公开表示,利率改革的下一步,将是贷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  相似文献   

6.
裴雷  李强 《资本市场》2004,(6):27-29
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基准利率上升,有可能造成贷款利率上浮。央行放宽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近期公开表示,利率改革的下一步,将是贷款利率上限完全放开……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自2006年4月开始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利率等货币工具拉开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大幕。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与需求内生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松 《财经研究》2008,34(6):51-61
文章分别从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与外汇"资产渠道以及利率渠道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主要表现为基础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和信贷供给的需求内生。为提高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当局必须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尤其中长期贷款利率水平,以此削弱货币供给的制度内生和需求内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紧紧立足于利率市场化和中国银行业传统业务经营的现实背景,我们运用理论分析和古诺模型分析方法得出两个主要结论: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第一,存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贷款的利率上升.第二,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小于某个“阈值”,存款利率的上升速度将快于贷款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会变小,银行的利润也会变小;但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于某个“阈值”,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贷款利率上升速度将快于存款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有变大趋势,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银行的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挤压.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2017,(8):78-93
本文试图从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对货币政策影响民间借贷利率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解释,论文运用回归分析模型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以"宏观货币政策实施→信贷市场变化→民间借贷利率调整"为分析路径,实证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将引导民间借贷利率上行,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与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所不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未能显著影响民间借贷利率。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立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传导路径中,以信贷利率、信贷规模及银行风险承担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信贷市场通过机会成本渠道、资产替代渠道及逆向选择渠道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