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动态     
《黑龙江金融》2013,(12):5-5
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银监会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包括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相似文献   

2.
在多角度界定影子银行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即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杠杆率相对较低、主体独立性低、金融创新活跃地带。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影子银行是金融体制过渡性的产物,代表了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业务发展:由银行表外业务向资产证券化业务转变;运作模式:由"一对一"对接向"多对多"对接转变;融资结构:由非标债权融资向标准化债权融资转变;体系构成:由商业银行为主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转变;监管动向:由机构监管向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转变。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的中国化"影子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提出,其定义为"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游离于联邦政府监管之外,筹集到的多为短期不确定的资金"。与此相类似的概念还有盖特纳提出的"平行银行系统",以及IMF提出的"准银行体系"。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较小,产品结构也相对简单。具体而言,影子银行的中国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业内较少受监管的银信合作业务、委托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等。比如,通过银信合作发行理财产品,将银行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可释放出更大的放贷空间。二是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包括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小额贷款等。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通常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信贷融资活动。在中国,它最早出现于80年代,但到了2010年以来才迅猛发展起来。这种表外业务是以银行规避监管而谋取利润为特征的:银行向投资人(许多是银行储户)推销所谓的“理财产品”,绕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监管要求,将所得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渠道变相地贷给融资方(经常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或者银行利用银行间信贷市场和信托公司,绕过监管部门对银行设定的存贷比要求和利率管制,通过复杂的信托受益人权利转让交易来最终实现信贷投放。鉴于影子银行是一种在传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间接金融,相对于“金融脱媒”(disintermediation)而言,金融抑制条件下出现的影子银行可以说是一种“准金融脱媒”(quasi-disintermediation)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疆金融》2013,(2):62-66
<正>近年来,银行表外业务等影子银行现象明显增多。通过历史对比我们认为,由于经济背景和金融市场差异,我国影子银行带有更多的体制转轨特征,一定程度上是市场自发改革力量的显现,与发达国家在成熟经济金融环境下的监管套利有一定差异。基于此,对影子银行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货币政策上应注意影子银行的周期性影响,采取更为审慎的政策取向,在差别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中考虑影子银行因素,同时逐步增强利率调控的地位。监管上首先要按照业务功能统一标准,同时借鉴资产证券化做法,实现影子银行和表内业务风险的隔离;改革上要加快利率市场化和推动经济转型,从体制上消除影子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影子银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三方面估算影子银行规模,并构建四维动态金融稳定指数。利用2010-2019年数据,基于TVP-VAR模型探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同期来看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持续向好,但提前期冲击于2016年转变为负,2018年负向影响最大;(2)影子银行不利于金融体系有序发展和平稳运转,但对金融防御有积极作用,且规模可控时有利于金融恢复;(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影响与影子银行总规模更接近,影子银行机构的影响更积极,互联网金融则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7.
影子银行体系的不透明性、高杠杆率、资产表外性以及具有实质性的信贷膨胀效应等特点使其游离于银行系统严格的监管体系之外,造成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积聚,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本文以影子银行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子银行全链条会计信息追踪、识别机理,从金融业会计信息监管与披露的角度,探讨建立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具体监管措施,最后对加强和改进影子银行会计信息监管制度和行为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京举行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发布会上提醒投资者须警惕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2013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出席两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没有正确理解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类似银行的金融活动。本文对影子银行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特别是理财业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为帮助监管层和市场更好地识别类银行的影子业务,预防信用风险过度累积,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梳理了中国银行的影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从会计的角度展示了不同模式下银行的影子本质和发展动机,剖析了银行在不同监管约束下实现监管套利的方法和手段,刻画了风险扩张和积累的路径.案例分析表明,无论是托管行还是非托管行,其表外资产或托管资产因不受准备金率的限制可以无限增大,这也是近16年来理财产品得以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信贷产品天然具有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属性,若任其发展终将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提出了要关注表外理财规模和结构,设计资管产品"特别准备金"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曹诚 《甘肃金融》2012,(10):32-33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民营资本投资政策的放宽和金融体系创新步伐的加快,以信托融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小额信贷、融资性担保、典当融资为主的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领域从影子银行体系获得的流动性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金融脱媒现象明显。针对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缺失和影子银行与金融体系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近年来银证信理财合作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层采取了“疏、堵”不同的监管路径。结合影子银行的法律属性分析,可以发现银证信理财应归属于影子银行的命题范畴。目前我国的金融领域内跨行业的监管制度还存有缺失,银证信业务客观上要求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期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庆 《南方金融》2012,(4):38-39,78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成因,指出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需要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避免因其资金链断裂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相似文献   

13.
纪敏  李宏瑾 《金融研究》2018,462(12):1-18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迅猛发展且结构日趋复杂化,不仅加剧了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本文分别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角度,对银行表外理财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金融脱媒理论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表外理财的发展确实提高了货币乘数,加大了中央银行准确控制广义货币供给的难度,货币数量调控的有效性也因而明显下降。同时,影子银行扩张也使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上升且更不稳定,尤其是,近年来大量银行理财资金以委外方式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加杠杆投资,更是加大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信用利差。实证研究还发现,银行表外理财的扩张规模,与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从未来趋势看,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监管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弥补货币数量调控的局限,另一方面更要加快实现利率并轨,优化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和国内银行表外理财、信托投资运作流程以及参与主体等微观视角比较国内外影子银行的运行机理,指出国外、国内影子银行在融资模式、运行复杂程度、主要功能、风险、参与主体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应区别对待。国内影子银行融资方式与普通商业银行相似,运行流程比较单一、直观,整体风险较小,但是对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正确决策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鹏 《新金融》2017,(6):48-52
监管套利是我国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的重要诱因。金融机构通过横向交叉套利和纵向资本套利达到了规避资本充足性监管、绕开信贷规模限制、逃避流动性约束和弱化存款准备金限制等目的。为遏制影子银行监管套利活动,本文建议在资本监管中引入预先承诺制,建立资本充足性区间管理的弹性机制,强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微观审慎监管,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尽快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理财、民间金融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快速扩张.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之一.置于银行业改革与监管热点问题。由于影子银行定义模糊.易导致监管的缺失。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尤为显得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点及运行机制的分析,提出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疆金融》2013,(6):92-96
<正>"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后所出现的一个新兴的金融概念,其核心在于通过将银行贷款进行证券化等方式,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由于此类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所以被称作"影子银行"体系。"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不仅伴随着潜在的巨大风险,给金融监管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但是,影子银行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中国,可能表现为银行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专户理财、信托公司、私募和公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虽然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给出一个明确定义。但是,根据巴曙松(2012)从金融机构的业务角度进行的分类整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可以包括由窄到宽四种口径。即使是采用最窄口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也包括信托业务。换句话说,信托业处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核心部分。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信托业的现状特点,揭示其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化解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2—2017年中国35家商业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研究了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表内存贷款业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负债端,理财市场可自主定价的利率迫使存款利率上浮,但是商业银行个体的表外理财业务规模显著减缓了上述不利影响.在资产端,表外理财业务通过干扰表内信贷风险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增加了表内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是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规模,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的操作模式,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12月19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就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发表谈话时透露,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长期以来,表外理财是金融机构一块肥美的"世外桃源",却一直没有被纳入监管序列,以至于野蛮疯长,有冲击金融秩序之嫌。自2004年起步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受金融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