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城镇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如何与当地社区和谐共生融合发展,全面繁荣当地经济。当地社区的支持与参与有助于更加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建立,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不懈动力;旅游业的发展有实力为社区繁荣贡献积极力量,带动当地经济进步、生态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具体发展路径上,政府创造优良制度环境,乡村休闲旅游与社区营造过程双向嵌入,互相依托与支持,同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互动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即:旅游发展可以有效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又能促进旅游发展。二者互动局面的实现路径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结合旅游业建设新农村。为了推进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必须统一规划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参与、实施综合开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金宝 《发展》2008,(10):140-141
本文分析天祝三峡生态旅游业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整合旅游资源,一体化经营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可持续设计,并提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基础设施先行、打造生态旅游文化品牌、软环境优化措施配套、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文明伦理观下生态农庄规划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庆涛 《乡镇经济》2008,24(5):46-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农庄旅游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满足身心愉悦的新型旅游方式,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农庄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硬件保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背景、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和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并进一步阐述了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宁波通讯》2007,(2):58-59
200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把“中国乡村游”确定为当年旅游推介的主题。我们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之中,高起点谋划开发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用生态、文化优势带动商贸旅游,以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区建设。福建可以借助郑成功这个两岸共同的精神文化纽带,推动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推动经贸合作,加强产业对接,把福建建成山海合作、两岸交流的先行区、促进祖国统一的重要前沿。  相似文献   

8.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旅游业的一朵奇葩及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相似文献   

9.
汪鸿 《改革与战略》2013,29(3):88-90
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迈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业的兴起与持续性繁荣亦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业也带动了区域环境进步。然而,旅游业的大力开发也相继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阻碍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出发,以宁波地区为案例,深入分析了宁波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探讨了宁波地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路径,以期促进旅游业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与新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凌燕  和军 《乡镇经济》2006,(10):39-41,44
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产品、消费初级化和生态问题,提出了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设想,大力发展信息化基础上的乡村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2.
周彬  贺传阅 《乡镇经济》2007,(11):30-33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等特点,发展乡村旅游自然便成了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在分析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发展乡村旅游开拓了空间。为了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田习忠 《魅力中国》2014,(2):395-395
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具有有利于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昆明在以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核心文化竞争力,需要我们健全有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结合的体制机制,开发出文旅结合的项目和商品,加快昆明昆明旅游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是溪口最有影响力、最具潜力、最富特色、产业联动作用最强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在经营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旅游型新农村,不仅是丰富溪口旅游内涵、保持溪口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更是从溪口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溪口新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观念与保护意识、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文化表现与科技手段、文化产品与商业模式四大结合对国内外文化旅游业发展经验作出梳理,并结合皖北地区实际,提出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建立皖北文化旅游带、规范旅游业市场秩序、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营销创新、建设一体化主题公园、发现并推动旅游新需求形成、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等7条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质公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推动地学科普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些困境,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发展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挖内涵、重视科普、严格保护、整合资源和打造特色等五个方面路径,以期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日,天津市旅游局和蓟县人民政府联合对农家乐旅游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发展、成果和经验作了全面总结。事实证明,农家乐旅游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江门市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已成为本地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古村落旅游正在成为古村落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古村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加强环境保护,文化内涵挖掘,旅游资源整合,生态文明古村建设中有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旅游文化的特点及在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符合现代人群需求的新兴休闲旅游形式,在许多地区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出现在满足都市人群回归自然、亲近自然需求的同时,也为旅游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渠道。国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改革与发展一直都很重视,当前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了国家总体发展纲要。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成为平衡城乡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与互动,必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