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樊彩耀 《开放潮》2002,(8):21-22
上半年,在投资、工业和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品市场却出现明显回落态势,1~5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放慢,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长期内生性收缩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扩大消费的政策效应还需进一步观察。展望下半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信息》2006,(24):25-25
消费需求继续增长增速有所回落 受多种积极因素的影响。2007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12%-13%的较快增长势头。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新一轮扩张性增长周期远远不会结束。这一趋势将贯穿整个“十一五”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消费增速不会直线提高。而是呈现波动上行的走势,2007年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消费增速也将有所放慢。但消费增速的调整要小于投资和出口,其名义增长仍将位于13%左右的较快增长区间,实际增长也将继续高于GDP的增速。  相似文献   

3.
车玉明  刘铮  安蓓 《东北之窗》2008,(14):22-23
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增长不断加速已经8年了。然而,今年以来,中国投资、出口的实际增幅都同比有所放缓,消费比较平稳,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总体上放缓了奔跑的速度。"初步判断,2007此轮高速经济增长的峰值到2008可能会逐步回落。"  相似文献   

4.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回调的影响,住房销售低迷,房价涨势逐步回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调整程度逐步加深。2008年下半年,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点,中央及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多项鼓励住房消费、活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2009年较高的房价将有一定下行空间,随着房价的合理回归,政策逐步落实,自住型需求将陆续释放。  相似文献   

5.
梁优彩 《上海国资》2008,(11):53-53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个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90%.明显低于第一季度的10.6%和第二季度的10.1%,显示GDP季度增长率下降速度逐步加快。根据当前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趋势判断.今后几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将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6.
进入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显现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又降低0.2个百分点。在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之后,我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将趋稳。分析短期经济增长态势,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变化。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行,主要是消费、出口需求增长放缓。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10.8%,同比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消费信用的产生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投资消费增长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国内外市场疲软、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宏观经济呈现通货紧缩的形态。为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并通过促进产品销售,刺激投资,扩大投资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增长,消费信贷应运而生。 我国消费信用兴起的原因:(1)我国宏观经济中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消费信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2)我国消费制度的改革为消费信用的产生提供了市场环境。(3)我国中央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为消费信用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加速了消费信用的产生。(5)百姓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消费信用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8.
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9.
今年一季度在宏观政策有效引导和自发性增长双重作用下,国民经济仍将保持8.8%的增长,但比去年四季度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造成一季度GDP略有回落的主要因素:农业增幅减慢,投资增速明显降低,工业增速有所减缓,2004年GDP基数较高。GDP8.8%可以说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从一季度看,消费需求不断高涨和出口需求持续扩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增长前低后高,预计全年增长83%左右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7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下降1.6个百分点,增长幅度继续回落。经济增长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减弱。二是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市场销售平淡。三是企业效益继续下降,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高。从经济发展环境看,有利的是宏观调控政策趋松,不利的是市场环境严峻。目前,创造有利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已成共识,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已转变为适度加大财政支出、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上半年,广州市实施的“稳中求快,紧中搞活,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方针取得了积极成效,广州经济列车一直平稳地行驶在适度快速的轨道,多数宏观经济指标一路改善,市场供应充足,物价涨幅持续平稳回落,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增长平稳、适度,经济整体运行良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省消费品市场由长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实现了消费品市场质的飞跃。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明显减弱。今年上半年,作为国内消费主要部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又比去年同期回落10.6个...  相似文献   

13.
王琮 《亚太经济》1999,(5):62-63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出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扩大消费需求,保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一、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我省经济增长在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状况下,我省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GDP增长回落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物价持续走低,消费需求不旺。面对这些情况,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对拉动我省经济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工作》2007,(5):4-7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 前不久,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认真分析了一季度全区经济运行形势。总的看,今年一季度全区经济发展承接了去年的大好来势,实现了良好开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发展日趋协调,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三大需求逐步改善,投资增幅理性回落,消费、出口需求有所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改革稳步推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国的总需求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构成。因此,从总需求的角度说,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过从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均等。其中,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则决之。资料显示,我国199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25%、20%,而消费总量中,国民消费占80%左右。由此可见,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当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巨大压力时,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否确保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福建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市场消费需求却增势不减,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态势,对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下阶段,不仅要积极扩大投资,更要着力培育投资新的增长点,促进投资结构优化,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受出口需求持续低迷、消费热点不足影响,我国GDP增速连续10个季度回落,上半年GDP增长7.8%,比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3季度以来首次回落至8%以下。从内外影响因素来看,我国经济面对着周期性下行增大和结构  相似文献   

19.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现有的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这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是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增长质量不高的效应已经显现。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消费力,要像重视生产力那样重视消费力。  相似文献   

20.
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的脆弱性,坚持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的发展导向当前正是一幅消费拯救中国经济的图景。2015年,投资增速实际回落2个多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多达近7个百分点,惟消费增速实际仅回落0.3个百分点。不是说数据有水份吗?那么这些有水份数据之间的比较结论,仍应是可信的。消费增长是由收入增长支撑的。城乡居民2015年收入实际比上年增长7.4%。我家带宝宝的阿姨,去年来了几个月就在她要求下增加10%报酬,要不人家不愿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