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江既入,震泽砥定",这是《尚书》和《史记》记载的大禹治水的故事.这里的"震泽",就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吴江区震泽镇."禹迹桥"就是对这段传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破除酒店粗放型管理模式,建立酒店精细化管理文化。所谓不破不立,最基本的释义就是"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语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难看出,所谓"破",就是破除不合理的,所谓"立",就是建立适应发展需求的。在酒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多地方也都在践行着"不破不立"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冯希骏 《品牌》2005,(12):23-24
<正>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  相似文献   

4.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可以给创意人和营销人带来什么价值?几年来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如果约翰·奥莫亨德罗(John Omohuntero)当年写《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目的,是推荐一个文化人类学工具箱,让对此感兴趣的人通过文化视角解读"我以及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那么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站在应用和实战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左传》有云:"夫礼,天地之经义,民之行也","礼"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四个方面,那就是人与自然、政府与民众、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它的地位相信也是不言而喻了。随着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老一辈们留下来的部分传统文化被巨大的浪潮持续冲刷,这种浪潮也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冲击",至于最后的结果,就要看我们如何去传承了,稍不注意,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好的东西可能永久消失,那时,我们要想挽回,就算撞破南墙也回不了头……  相似文献   

6.
杜亮 《中国市场》2009,(7):52-53
他戴上了一副电影《梅兰芳》中的"纸枷锁",这副"枷锁"就是"大势",只要不把它弄破,他还可以走下去,也许,要换一条路。  相似文献   

7.
候宁 《中国市场》2011,(8):30-31
GDP似乎在高歌猛进,但CPI却已走近了恶性通胀的漩涡,更何况还有极端的基尼系数在警示贫富落差的巨大风险。这就是2011年初的中国现状。折射到所谓"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上,就是A股的欲振乏力乃至节节走软。《人民日报》海外版发问:为何股市晴雨表反映不了经济好形势,侯宁的回答是,GDP反映"面子",而A股走势反映了"里子"。这恰恰说明,中国股市已经具备了晴雨表功能。  相似文献   

8.
牛文文 《创业家》2010,(7):12-12
在整个国家呼唤创新的时候,来自民间的草根创新者为何如此战战兢兢?发现并报道"了不起的(商界)小人物",是《创业家》杂志的一条编辑方针。"小"就不知名,"了不起"就是"新",就是有颠覆性、有成长性。同事们常打趣说,我们不追星,我们是"星探",我们在"造星"。按理说,  相似文献   

9.
进入6月,2012欧洲杯的"战火"已经蔓延到全世界的角落,"足球"再次成为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传达了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痴迷与热情。然而,在今夏这个火热的季节里,汽车也"不甘寂寞",势必将与这场足球盛宴有个"独家约会"——《中国汽车市场》杂志  相似文献   

10.
去年第四届中国品牌节的主题是"回归与跨越",我们提出"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今年品牌节的主题是"诚信与创新"。怎样推进品牌革命?我们做出的回答是:"必须大力弘扬品牌文化",那就是"诚信、创新、责任"。我讲五点:第一点,形势:令人兴奋令人忧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中华民族"百年奥运之梦"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中日两国流传着《斑竹姑娘》与《竹取物语》的传说,两位神奇"竹子姑娘"的故事不仅同属于"竹中出生"母题,在故事情节及构造上还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有巧用难题拒绝五位贵公子求婚的环节。中日两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神奇出生"的故事及代表作,然而这两则"竹子姑娘"的故事在两国传承和发展的情况却不尽相同。与《竹取物语》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辉夜姬故事在当今日本的传承与发展相比,《斑竹姑娘》的故事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广度相去甚远。从文学审美的视角出发,对比两个故事的文本语言,从文本语言的生动性、隐喻性、内涵性与蕴藉性来看《竹取物语》文本及辉夜姬人物形象的艺术性,继而重新审视文学文本对民俗文化传播、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上海商业》2012,(8):38-41
中国有句民谚叫:"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栗子笑哈哈"。板栗,又名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与桃、杏、李、枣并称"五果",国外称之为"健康食品",属于健脾补肾、延年益寿的上等果品。其树名栗树,为山毛榉落叶乔木植物,是中国培育最早的果树之一,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即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明确记载。《苏秦传》中有"秦燕文侯曰: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之说。西晋陆机在《诗经》注中说:"栗,五方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白毛女》的传播情况,涉及《白毛女》的传播环境、传播形式、传播特点、传播者及受众等多种传播媒介,以及这些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白毛女》的创作过程表现了我国现当代经典文学变化、趋于成熟的过程,并在传播过程中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反映出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价值观的变化。通过还原《白毛女》的创作过程,探析《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及传播影响,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样式的"白毛女",在不同地区的反响情况,以及媒体如何对《白毛女》的评价。《白毛女》中所包含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使得我们在阅读《白毛女》时还能意识到对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谈教育“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彩霞 《华商》2008,(20):88-89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5.
震泽,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占十万分之一,但若说到太湖,一曲优雅缠绵的吴侬小调——《太湖美》,便一定会萦绕在你的耳畔,激发出对江南水乡的无限遐想。是的,震泽,这个因濒临太湖而得名于太湖别称的千年古镇,就位于江苏省吴江市的西大门,与浙江南浔接壤,古有“吴头越尾“之称。这里也是国际篮坛巨星姚明的祖籍。  相似文献   

16.
张琪  王江 《品牌》2012,(12):68-70
<正>通俗来讲,正和岛就是一个"好人里面的能人俱乐部,能人里面的好人俱乐部"。刘东华准备了一年多的"正和岛"正式上线。这天,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的会议大厅里,坐满了来自政界、商界、学界的领袖精英们。这样的情景对刘东华来说再寻常不过,这位《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前社长被称为是中国"最靠近财富的人",柳传志、王石、马云这样的大佬从来都是他所创办的各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品牌》2021,(4):42-42
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俘获"绣粉",传承湖湘文化基因"今年我带了《打造湘绣品牌擦亮湖南名片》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湘绣非遗传承人成新湘表示,湘绣是湖南民间特色工艺,是湖南文化名片,"十四五"期间,湘绣要创新进取,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俘获"绣粉",传承湖湘文化基因,展现新时代湖南风采。  相似文献   

18.
韩本秀 《中国市场》2010,(14):158-159
笔者认为,根据《大学》原意,人之初既有"明德",即人先天固有的善良的德性,也有"昏德",即人先天固有的褊狭气质,而非人先天只有"明德";格物,朱熹解释为穷尽物理,笔者认为,格物是革"明德"之物,即"悉明德",就是了解、弄清楚什么是"明德"。  相似文献   

19.
约翰·奈斯比特,出生于美国犹他州,曾任美国教育部副部长、总统特别助理,全球著名趋势大师、未来学大师。1982年,他的成名作《大趋势》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本书"对未来的各种预测,精准到没有一个预测失误。""大趋势"一词也成为西方社会众人皆知的新词汇。之后,他相继出版了《2000年大趋势》、《亚洲大趋势》、《11个未来定见》以及《中国大趋势》等重要著作。多丽丝·奈斯比特是约翰·奈斯比特的妻子与重要研究伙伴,也是全球知名的社会观察家、中国时政经济观察家。奈斯比特于1996年开始研究中国,造访中国百余次。2007年与妻子多丽丝在天津成立"奈斯比特中国研究所",率领28个研究员每天阅读49份省级报纸,全面掌握中国崛起之趋势发展,于2009年与多丽丝合著《中国大趋势》。2011年8月16日下午,在如新集团举办的大师趋势论坛上,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以"中国大趋势下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发表演讲,剖析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提供洞悉未来的架构,掌握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本刊记者聆听了大师的演讲,现将演讲内容编译成文,与读者一起分享大师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并指出传统文化要"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浪潮,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财政部、教育部发布2022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预算,资金金额超过249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