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华 《西部财会》2005,(4):32-33
2004年,占世界人口20.5%的中国,每天需要进口石油约200万桶,而占世界人口仅2%的日本却需要约430万桶。如果考虑到美国目前每天就需要进口超过1000万桶,再考虑到中东石油产量有限的增长潜力和不明朗的政治前景,到2020年,海湾地区可供购买的石油,是绝不可能同时满足中、日两国的需求的。为此,中、日两国正努力寻求和开拓石油来源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赵瑾 《审计与理财》2004,(11):76-76
在《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30期著文指出,对石油价格高企给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于进口石油,也从来没有对油价如此敏感。耗用全球能源12%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2年全年,超过32%的石油消费来自进口,但2004年前4个月这个指标已超过43%。  相似文献   

3.
媒体浏览     
《数据》2008,(4)
资源越来越饥渴的中国《经济学人》3月15日中国人口约占世界1/5,然而它吞掉世界一半以上的猪肉,一半的水泥,1/3的钢铁;大豆、原油的进口是1999年的35倍,铜的进口是23倍。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中国到2030年的石油进口将是现在的3倍。中国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增长如此强劲,  相似文献   

4.
《企业标准化》2004,(3):4-6
2004年的春天,在一系列新闻报道中,“中国”、“石油”成为两个出现得异常频繁的词语。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达到9.1千万余吨,占当年国内原油年消费量的40%左右,换言之,占世界新增进口总量1/3的原油被吸引到中国来了。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已有连续10年作为原油净进口国的历史了。由此,“中国石油”也引  相似文献   

5.
中国石油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强  刀锐  张晶晶 《活力》2006,(5):80-80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在我国的能源的消耗结构中,石油一直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加快。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截至2005年。我国石油年消耗量为3.0亿吨,其中有1.19亿吨依靠进口,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也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将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涨落的关键因素。如何调整我们的石油战略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正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煤炭在一次能源的主体地位难以改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常规能源的探明可采储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能资源(按350克/千瓦时标煤折算100年),折合标煤14667亿吨。其中:煤炭7702亿吨,占53%;石油及天然气合计3805亿吨,占26%。目前实际消耗煤炭占30%,石油及天然气占62%。石油及天然气将早于煤炭走向枯竭。从中国情况来看,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按上述世界统计资料统一口径,中国常规能源的探明可采储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能资源折合标煤1918亿吨。其中:煤炭1186亿吨,占62%;石油及天然气50亿吨,只占2.6%。目前实际消耗煤炭占75%,石油及天然气占20%。根据专  相似文献   

7.
周亮亮 《经济界》2012,(3):81-85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能源需求不断上升。受资源禀赋制约,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买得到、买得起、买得好”的问题凸显,能源安全面临挑战。对此,必须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拓宽石油进口渠道;深化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石油定价机制中的话语权vfuuqq元化石油运输网络,加快海外运力建设。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宏观上进行综合平衡,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实现能源供给与节能减排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石油被喻为“工业经济的血液”,事关一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命脉.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就不断增加,进口依存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04、2005、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7.3%、44.5%和45%。据国际能源署(1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据海关最新统计,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中国工业虽然存在产能过剩状况,但很多行业的高端环节大量依赖进口。中国芯片90%依赖进口,年进口额超过石油。还有,发动机、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等关键零部件上也因核心技术不足严重依赖于进口。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同时,日本在粮食、矿产品等资源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的补给。由于自给率极低,资源安全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强烈的资源危机意识驱使历届日本政府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短缺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资源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石油和天然气相对短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却在快速增长.据统计,1999年我国全年进口石油累计51.63亿美元,2000年增至140亿美元,压力日显巨大.……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开始,我国就从石油输出国变成了石油进口国,并且进口量逐年有所攀升,到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2.9亿吨左右,有可能超过日本的需求量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我国石油产量预计将不会有大幅度提高,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进一步加大。按照国际惯例,进口超过国内需求一半,  相似文献   

13.
煤炭的使命还将延续 人类利用能源大致经历了柴草、煤炭和石油三个时期。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扩大了对煤炭的需求,到1830年,煤炭成为主要能源。1960年时,石油消耗量已占世界能源消耗量的60%,超过了煤资源消耗量,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但是,煤炭仍扮演着重要能源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世界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般时期以来,世界油价一直处于较高价位。而我国的石油需求将更多地依赖进口,同时我国最终将实现国内油价与世界市场的完全接轨。本文通过一个中国应用一般均衡(CNAGE)模型,剖析了世界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定量研究了不同政策下世界油价上涨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科威特是海湾地区一个除石油外大多数生活用品需靠进口的国家,雄厚的石油美元储备曾使科威特这个面积不足 1.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200万的小国,成为富甲一方的“石油大亨”。但在经历了 1991年的海湾战争之后,科威特的国力已大不如以前。战后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和世界石油市场的持续不景气,已使这个仰仗石油外汇进口的国家捉襟见肘。   为了避免因大量雇佣外籍劳工而使原本已紧俏的外汇大量流失,政府号召本国人民投身农业和畜牧业,这样一来可以使国家经济来源多样化,二来可以减缓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好在石油被发…  相似文献   

16.
能源集权     
刘宝华 《经营者》2010,(3):18-19
2009年,中国经济在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危机也加速显露出来。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创纪录的52%,同时煤炭首次出现净进口。按照国际惯例,石油对外依存度50%是一条安全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能源安全已经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铝工业大国,电解铝和氧化铝的产量及消费量为世界第一。根据世界铝业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铝产量为1778.6万吨,占当年世界产量4340万吨的40.98%。然而随着铝土矿需求的急剧增加,铝土矿供应能力严重不足、供矿品味不断下降、过渡依赖进口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氧化铝工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近期印尼再度传出...  相似文献   

18.
韩超 《价值工程》2011,30(18):21-21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大量进口石油的的同时,我国的石油运输能力却也在主要依赖进口运输船队,如何拥有我国自已的运输市场,本文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国际原油价格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际油价在8美元/桶~96美元/桶之间徘徊。众所周知,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石油更是贯通经济体的"血液"。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国内石油的供给量远远不能达到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经达到了40%,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依赖石油进口对无疑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产生很大的风险。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控制石油需求给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大难题。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商务部研究院重要商品研究预测中心主任赵玉敏目前透露,近5年中国进口食品规模年均增长21.2%,比同期进口增速快3.2个百分点;食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5年来食品净进口扩大2.3倍。赵玉敏在此间举办的“第一届内蒙古国际食品贸易对接会暨中国进口食品市场圆桌会议”上说,中国食品进口以蛋白质类产品为主,2013年此类产品进口额764.48亿美元,占食品进口总额的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