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回流的政策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郁 《经济纵横》2019,(11):55-65
在城乡长期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市场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会强化资金从农村流出。虽然我国持续推进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但因未能触及根本性的供给制度约束,仍无法破解城乡金融资源"逆向"配置的问题。现行金融体系在满足金融需求上存在一定机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金融抑制与"有效需求"不足、农信系统支农定位屈从于趋利目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势单力薄、政策性金融引导效力未能充分发挥及支农信贷政策缺乏激励约束效力等,金融机构对农"放贷难"导致农村"贷款难"。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对农业农村优先投入的保障问题,急需推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以政策性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因此,应从重塑政策性金融战略使命、强化对支农为农服务的激励约束、促进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有机衔接、发挥政府基金先导启动作用及激活农业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建立起引导资金回流、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指数,并利用1 700家农村金融机构数据,探究了其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投放,扩大了信贷覆盖面,优化了信用及中长期贷款占比,从而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其中的作用机制是,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信用风险和服务成本,提升了其从事涉农贷款业务的边际利润。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鸿沟会制约数字化转型效果,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越落后、人力资本水平越低,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的提升作用越小。此外,在农村金融服务增量扩面的过程中,涉农贷款利率保持平稳,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文章的研究凸显了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赋能作用,为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利率政策实施后,温州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与民间贷款利率逐步趋于均衡,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挤出了部分民间借贷资本,基本达到了新政策设计目标。与西部农村信用社利率及苏南农村银行利率形成不同的是,温州农村利率是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民自有资金及民间金融多方博弈、垄断竞争形成的结果。温州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至少有两点值得借鉴:一是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利率,避免“一刀切”;二是政府要重点关注金融生态建设与完善,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民间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类型齐全、层次分明、供需平衡、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促进“三农”发展和金融普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深化了农村金融改革,提升了涉农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拓宽了信贷支农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加强了机构网点建设,增多做强农村金融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5.
苟春和  秦雨 《时代经贸》2014,(2):110-110,112
面对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落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成为金融工作的重心。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等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对农村金融财政支持政策效果进行评价评估政策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支持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困境、成因及其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抑制,农村金融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致使金融支农绩效水平低下,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程。与已有较多文献不同的是,本文将分别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规模、结构及效率与同期全国和城镇水平相比都较为滞后。同时,本文认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刀切”式的金融政策、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以及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断萎缩,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了四点破解途径,即逐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绩效并加强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农村金融机构角度,对涉农贷款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存在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涉农贷款向城市和农村的涉农企业、组织倾斜,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步伐缓慢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微观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正规信贷配给视角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发展显著缓解了城乡家庭正规信贷配给,且相较于城镇家庭,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对农村家庭的供给型信贷配给与需求型信贷配给产生更大影响,改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第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家庭贷款期限匹配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第三,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城乡家庭借贷渠道正规化,改善中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第四,现阶段,数字金融发展对降低农村家庭生产经营贷款的融资成本、促进其生产经营借贷渠道正规化的作用有限。本文为改善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经济视角》2005,(10):31-31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2004年成立以来,不断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创新经营理念,牢牢把握为“三农”服务的方向不动摇,支农贷款占全省金融信贷机构投放的95%左右。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快速发展,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王虹 《时代经贸》2012,(14):199-200
农村合作银行承载着双重功能,既有国家的政策性、合作性的功能,又有商业化经营的目标。涉农贷款是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村合作银行信贷业务的主体,对农业经济、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广西A农村合作银行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和涉农贷款运行效率进行了分析,从涉农贷款角度提出了农村合作银行内外效率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为例,对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考察,构建了一个信贷交易合约模型来分析西部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生成机理,发现模型中贷款利率管制、农村项目成功概率低、担保抵押难、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低效利用等因素导致信贷交易合约无法完成,从而出现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变信贷合约中贷款利率、农村项目成功概率、担保抵押、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等变量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资源成为促进涉农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以2011—2020年沪深两市A股涉农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涉农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风险承担与涉农企业创新的关系。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涉农企业创新,在发展广度、深度以及数字化水平维度上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提高涉农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促进涉农企业创新水平提升。此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以及成长期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涉农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风险承担的中介效应也更显著。由此,围绕如何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及提高涉农企业创新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其原因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高昂,二是金融产品价格失真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收入低下。针对这些情况,文章提出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市场定价;重新设计支农贷款补贴政策等措施,以期达到促进农村金融市场走向繁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通过建立分析农村金融作用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出农村金融作用质量的得分,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作用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对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挖掘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增收的作用,要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强化支农效率:改革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引导资金回流;加大城乡金融调控力度以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服从于农村现实金融需求.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依然存在很大缺陷,存在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弱化,信用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贷款难、存取款也难等问题.而改革应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信贷服务方式、担保和评级体系、保险制度安排等方面入手,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7.
正规银行的功能定位不准确致使信贷供给与农户借贷需求的严重错位:政策性银行——农村发展银行:职能单一性与自身管理机制的欠缺、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过分的追求商业化和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支农主力——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缺乏刚性约束与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只存不贷的银行——邮政储蓄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致使信贷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这必然要求进一步重新定位农村正规金融功能,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完善政策法律措施。包括调整各农村金融主体的业务范围,加大其"支农"力度,加强相互之间的内部协调能力;完善对农村金融主体的监督体系,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担保机制,培育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主体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主体格局,促进中国农村乃至整个金融机构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又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天津市金融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表明,金融支农投入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特征、银行类金融机构支农呈现下降趋势、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金融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仍存在金融支农相对规模和效率偏低、金融信贷投放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明显、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业保险严重落后于“三农”对风险控制的需求等问题,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亟须金融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与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