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梯山石窟     
史库 《发展》2014,(10)
正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  相似文献   

2.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编号洞窟252个,其中主窟45个、附窟207个,雕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大小造像5.1万余尊,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它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我国其他石窟艺术一样,是石窟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的  相似文献   

3.
叶丽芳 《魅力中国》2010,(6):340-340
“龙游石窟”古迹,自1992年发现以来,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先后提出了多种说法来解释“石窟”的开凿年代及目的,但又均有其难以自圆其说之处。本文对已有的几种主要观点提出一些疑问,并试图以汉代屯军的“新藏军说”提出新解释。  相似文献   

4.
印度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后来由于佛教的衰落而逐渐湮没,直到1819年被一位狩猎的英国殖民军人偶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高原英德亚里山的山谷里,游客从贾尔冈市南下约60公里便可到达。公元640年前后,我国唐朝高僧玄奘曾经到达阿旃陀石窟,并在《西域记》中留下简约的史料。阿旃陀石窟是展现印度古代文化的壁画宝库。按照一位印度学者的说法:中国有敦煌的“千佛洞”,印度有阿旃陀石窟的“千佛图”。阿旃陀石窟凿于石山一处新月形的陡崖上,共计29座。这些石窟建于不同时代,先后历…  相似文献   

5.
梁凤英 《中国西部》2015,(11):82-89
<正>在中国,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雕像—铜奔马。这尊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雕像正是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建于明正  相似文献   

6.
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绝唱。  相似文献   

7.
济南石窟寺     
前秦皇始元年公元三百五十一年一个和尚来到济南相中了一处风水遂定居于此并肇始了济南乃至山东地区的佛教事业这个和尚就是郎公在郎公的推动下济南周边地区迅速成为黄河下游的佛教中心梵声佛语当即在孔子的故乡四处荡漾庄严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也逐步在济南近郊生根结果济南佛教石窟寺和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千佛山佛慧山玉函山黄石崖和龙洞为最多时代最早的是黄石崖开凿在北魏晚期晚的是佛慧山雕镌于北宋时期数量最多的是隋代的多集中在千佛山和玉函山  相似文献   

8.
白洁 《魅力中国》2010,(25):171-172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雕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开凿正处于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演变来探讨佛教艺术世俗化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宝顶山石窟由一代名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清苦70余年主持开凿而成,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主体,造像近万尊的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石刻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它的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造像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富有特色。宝顶山石刻注重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它以慑服人心为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它的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最关键的是,石刻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反映初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学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0.
夏峰 《发展》2008,(4):157-157
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中山桥”名始于何时?流行的说法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根据最近看到的一祯老照片,应是民国十七年(1928),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更名。  相似文献   

11.
宋世民 《走向世界》2014,(4):108-110
时彦街,位于芝罘区奇山所城内,原名石板街,1933年更名为时彦街。全街由3条小巷组成,总长290米。有资料记载,石板街建于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始为干户所衙驻地,门前以石板铺路,故名石板街。时彦街之所以被称石板街,是因为东、西走向的主巷,旧时曾用石板铺路。在现代城市街区,尤其是休闲场所,铺设光洁石板已司空见惯。但在数百年前,用开凿齐整的石板铺路,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2.
武威在我国佛教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到五凉时期和北朝魏时期,武威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开凿石窟,雕塑佛像,翻译佛典,佛教文化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为中原的佛教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他是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世界医学针灸鼻祖、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礼乐』『圣真』『玄守』『释劝』等论和『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及『皇甫谧集』『玄晏春秋』『郡国志』等文史著作十八种。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与世长辞,终年68岁。  相似文献   

14.
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造像俱佳,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石窟为代表的宋代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以石门山石窟为代表的释、道合一造像和以石篆山石窟为代表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极为罕见。尤其是石篆山石窟中以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更可谓凤毛麟角。这些造像生动地表明,宋代时期,“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它为中国宗教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5.
山东青州有一座山叫驼山, 据说因为山峰像骆驼的驼峰而得 名,身临其境,放眼望去,的确如 此。但驼山的出名不是其山峰如驼, 而是山崖上雕镌的众多佛教石窟造 像。驼山石窟共有5窟1摩崖638尊佛 像,大者高近7米,小的不足30厘米。这 是洛阳以东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88年被 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6.
《重庆与世界》2015,(8):56-56
<正>大足以石刻闻名于世,到了大足,不阅尽"五山"石刻,必将终生抱憾。大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毓秀。公元701年,武则天将该年年号定为"大足",谓"大足天下,天下大足"之意。大足石刻拥有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代表着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长达400年历史的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于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大足石刻分别由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的摩崖  相似文献   

17.
孟买掠影     
孟买掠影孟买(Bombay)是印度文化和商业中心,是现代印度的缩影,更是印度电影业中心,迄今已摄制了1500多部电影。阿旃陀(Ajanta)和埃洛拉(Ellora)峡谷石窟,在2000多年前就已传出叮叮P3的敲凿之声,无数工匠和圣哲,花了整整900年...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保和岛—山海之恋在菲律宾人的心目中,有一片令他们骄傲的小山峦———巧克力山。巧克力山是菲律宾保和岛(Bohol)中部,卡门(Carmen)附近的一处自然奇景。由1268个圆锥形小山丘组成的巧克力山,高度介于40到120米之间,从高处看去,好像一...  相似文献   

19.
东亚、南亚、拉美和东欧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以其高速增长与巨大的人力、自然资源吸引着全球的投资者,从而被称为世界新兴市场的热点地区。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10年(199——ZOO4)内,世界新兴市场主要国家GDP(国民生产总值,下同)年均增长率为4.9%,而象中国等一些国家很可能比这个数值要翻一番。该行对于前述四个热点地区在未来Ic年GI>P年均增长率的预测值是:东亚—-77%,南亚——5.4%,拉美——3.5%,东欧—一3.4%。几个亚洲大国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西方有人称之为狮,这是比照亚洲四小虎的说法。尽…  相似文献   

20.
北山石窟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开凿,后经地方官绅、士庶、僧尼等相继营建,至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方具现存规模。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长达里许,形若新月,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为290号。造像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北山造像历晚唐、五代、两宋,其中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具有盛唐遗风;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具有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宋代造像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雅、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极富装饰之美。北山石窟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其中观音造像众多,极富特色,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