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不同的货币统计口径下(M0,M1,M2),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M0,M1,M2分别与GDP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宏观上来说,广义货币供给量比狭义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也不能忽略狭义货币供给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它们也能反映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全面综合考量不同货币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货币供给量变动对我国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年来成为货币经济学和政策界中的充满争议的问题。本文以2001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给量(M0、M1、M2)和消费物价指数的月度数据对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M1和M2都与产出和物价长期协整,但只有M1与产出互为格兰杰因果。因此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更应侧重于对M1的监控;并且因为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在样本期均不是物价的格兰因因果,其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力并不确定,需要适时转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实现宏观调控目的。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的重要指标,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认同。本文首先分析各种口径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货币供给量变化对CPI和GDP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后得出简单的结论: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影响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会对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是都存在着时滞。  相似文献   

4.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来实现的。本文拟就再贴现率政策在调解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加以分...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在中央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央银行对政府应该保持多大的独立性,可通过货币政策对一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我国2000~2015年CBI、GDP、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以及货币供给等年度数据,利用"随机游走模型"考察了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如何对经济增长稳定性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乌兰  张更庆 《北方经济》2013,(13):61-62
一、引言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为抵御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纷纷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开始显现,应对通货膨胀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价格总水平大幅度持续上升的货币现象,并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加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那么,我国的情况如何呢?货币供给量是否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实证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为研究背景,对货币政策的经验研究前提--货币政策立场指示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对实际经济活动的预测能力方面,M1的增长率GM1最强,M2的增长率GM2次之,利率指标则较弱,所以GM1是我国货币政策立场的良好指示器.相应的政策含义是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建议货币当局尽快完善现有的货币统计框架以增强M2作为中介目标的适用性,同时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加密切地关注M1指标.  相似文献   

8.
李静轩 《中国经贸》2009,(16):22-22
一.有关金融与经济的理论争论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 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阿根延、巴西和墨西哥三个新兴市场国家1990--2010年间的货币错配指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利用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分析得出:货币错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货币错配的急剧增加,对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会使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失效.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EMP)、国内货币供给、利率、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为应对外汇占款增加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但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会引起EMP变大。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只能是短期性的。此外,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利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及资金流动的信号作用已经比较明显。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基本消除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货币政策困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我国1985-2010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M1与GDP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2与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这一结论表明,通过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手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 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血液,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货币供给成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指示器。所谓货币政策,系指中央银行通过对社会货币供给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调控,进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货币政策成了政府管理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工具。60年代初,亚洲“四小”以贬值货币为契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工业化向出口导向工业化的经济转型,首先遇到储蓄和外汇两大缺口。于是,组建国内金融机构,推进货币市场成型,强化货币供给,扩大出口以增进资本积累,成为了亚洲“四小”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目标。一、贷币供给政策  相似文献   

13.
金融二元结构的存在是金融管制的必然结果,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为了研究非正规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首先利用改进的?值法估测出1994-2012年非正规金融的规模,结果显示,近几年,其已占正规金融规模的1/3左右。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实证计量方法重点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非正规金融与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给量M2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是促进M2扩张的Granger原因;同时,正规金融、货币当局债券发行与其国外资产均对货币供给量M2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二元结构的存在造成中央银行无法精确观测和调控货币供给总量,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朱国清 《魅力中国》2010,(26):37-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币所面临的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来回笼市场上过多的外汇。本文通过建立货币供给量与外汇储备之间的双对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外汇储备的增加推动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货币需求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出发点.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长期以来就被看作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自1994年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发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给量作为的中介目标.因此分析货币需求并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协整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狭义货币需求.发现狭义货币供给量、实际GDP、股票交易额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货币需求模型.最后根据有关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货币供给量、分析银行利率等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对探讨我国货币政策调整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关联性,建立货币政策变量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数量联系,对于央行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资本市场,使政府货币政策的制定建立在更为科学的量化基础之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影响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等方面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文选章取1998-2006年的季度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脉冲反应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具有显著的"倒逼"特性,基础货币的变动取决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货币供给量及贷款利率三个变量,选取了2005年7月-2010年12月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货币政策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主要运用统计学软件Stata10.0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同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导不畅。不可否认,股票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本文应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从股票价格对货币供给量的反馈程度,实证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结论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和股票价格在长期中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并不强。这是由于市场规模有限、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低下。因此,应通过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疏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等途径,提高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产出、物价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我国季度CPI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均衡修正模型对中国1986-2001年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物价相关性进行协整分析。有很强的经济证据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狭义货币m1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广义货币m2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自1994年以来,短期内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和真实经济变量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本文的实证研究不支持货币供应量(无论是m1还是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